<bdo id="vljxk"><rt id="vljxk"><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rt id="vljxk"></rt><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delect id="vljxk"></delect></rt><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

當前位置:首頁 >  營銷 >  營銷策劃 >  正文

新產品如何進行有效的媒體推廣?

 2019-07-30 17:47  來源:   我來投稿 撤稿糾錯

  阿里云優惠券 先領券再下單

作者 | Gillian Morris

來源 | Medium (medium.com)

編譯 | 齒輪易創

“我想你要被‘TechCrunched’了。”我的朋友說。

我剛向這位朋友展示了我的App ”Hitlist” 的最新版。這是一款,當你想飛的航線有航班折扣時就給你通知的App。

我從未聽說“TechCrunch”能當作一個動詞來使用,但我能猜到朋友的意思:我的產品將被“TechCrunch”這家科技媒體所報道,這是一個創業公司的花名冊。

正如很多天真的創業者一樣,我曾認為只要我們的產品夠好夠酷炫用戶們就會被吸引過來,就如同那幫喜歡使用Reddit的人會自然而然地被陰謀論所吸引一樣。當然,我們還未吸引或留住足夠多的用戶,但當我們徹底搞好這款產品時它就會像病毒一樣瘋狂擴散。

我運營了這個項目三年,關于媒體對初創公司的重要性,我有這樣一個粗略的測算:176540美元。如果我們要花錢來買這些直接由媒體宣傳帶來的流量,那么我們要花的錢就是176540美元。(后文還會講到這點)這還低估了媒體的力量,一篇夸我們的文章在發布了很長時間后還是能為我們帶來流量。

但不是“所有媒體生而平等”。你應該去找找哪些媒體發表的文章能為你帶來最多的流量增長。我決定去研究研究。

方法論

我曾在探索市場戰略時,偶然發現了諾亞·卡根(Facebook早期員工)的量化市場數據表。在表單內容中,我發覺通過對比用戶實際使用率和預期使用率,有助于幫助我們決定推廣渠道。

如果你是在做基于網頁的應用(例如:印象筆記等)的話,那么這套方法行之有效。但對于不是網頁應用的App,我無法知道哪些渠道可以讓用戶下載我的應用,而哪些只是給他們留下印象。

APP想要獲得明確的流量來源信息是極為困難的。 對于網頁來講這很簡單,你可以在你的統計中看到流量的來源。但對于APP,你并不能得知你大部分的下載來源。人們可能在他們的臺式機或者平板電腦上了解到了你的APP,然后他們在手機上打開App Store完成下載。也有可能是他們從朋友那里聽說的,從App Store推薦看到的,或者是從廣告那里了解到的。對于我們的Hitlist這個產品,我們只能追蹤少于10%的下載來源。

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下載時間來判斷部分用戶是從哪里來的。 我們的App曾在App Store首頁被推薦時和在被知名媒體報道時下載量暴增。運用模糊計算,我們可以確定44135的下載量是媒體報道直接帶來的。

盡管這只占我們用戶量的5%,但這依然是一大波我們”免費”獲得的用戶, 因為我們并沒有花錢去請他們下載。目前”返金鼓勵下載”方式的市場價大概是每下載一次4美元,這樣計算的話媒體宣傳的帶來的44135次下載價值足有176540美元。

我建立了自己的"量化市場統計表”來觀察某家媒體報道時我們下載量的增長,這樣有助于我們分析下次該選擇哪家媒體去宣傳。

我們所得到的結果

截止2017年4月1日,Hitlist總共出現在了1234家報紙、博客、評論網站上。其中大部分都沒有帶來可觀的效果。我們的下載日浮動量在正負100的區間內,所以少于100的變動我們都視為沒有影響??傮w來講,有23家媒體的確為我們帶來了可觀的下載量增長。

我們在最初的兩年,其流量的增長峰值,一次是在2013年,當我們剛發布時,由The Next Web做的宣傳;另一次出現在2014年6月,我們推出Beta版的時候,由TechCrunch做的宣傳。在那之后,盡管我們上過流量更大的媒體,但我們一直沒有再見到媒體帶來的下載量大幅增長,直到我們上了Buzzfeed。

我曾聽說Buzzfeed能帶來大量流量,但未曾預料到短時間內我們暴增了2000個新用戶,這是繼2014年年中被TechCrunch報道后最大的一次流量增長。這篇報道發表于2016年5月1日,名叫《21個你從未聽過的超棒應用》。3天后我們又上了《5月你必須要嘗試的10件改變你生活的事物》。在一天之內我們獲得了18000次下載。促成這場”完美風暴”的是Buzzfeed龐大的用戶數量、與我們的目標用戶相匹配的用戶人群、Buzzfeed網紅Nicole Nguyen的絕佳宣傳(前文所提的《5月你必須要嘗試的10件改變你生活的事物》中推薦Hitlist的就是Nicole Nguyen)以及我們自己的努力(下文會細講這里)。這場風暴唯一的犧牲者是我們暴漲的服務器賬單。

我們還學到了什么?

1、無關緊要的事

多進排行榜比發表軟文有用

在最開始的兩篇最有影響力的文章中,我們特別提及了有關Hitlist的功能(啟動和”試用版”)。因此,我們當時嘗試說服一些記者寫一篇有關我們的專題文章……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任何記者在缺少真實新聞的情況下,并不想將你的APP夸獎的無與倫比。

不論怎樣,記者們都更喜歡列出各式各樣的排行榜單。 這種形式的文章容易閱讀并且會更經常的被分享。事實證明,我們的新聞總下載量的68%和我們最具表現力的故事的80%都是以排行列表的形式呈現的。我們現在已從找記者寫專門講Hitlist的專題文章,轉變為讓他們在寫各類排行榜時第一個想到我們Hitlist。

產品比人更重要

我是一名女性創業者/CEO,稍有可惜的是這個身份在當今時代有些特殊性。從正面角度看,這個特殊性讓我們被像Harper's Bazaar 和Huffington Post這樣的刊物所關注。不過,講我們App的文章反響要好于那些講我們擁有女性創始人的文章。

有一次,我們對刊登在Business Insider雜志的兩篇文章做了A/B test 功能測試。我們發現《23個讓你使用安卓的朋友眼紅的iPhone·專供APP》的下載量為3972次,已經超過刊登當天的下載平均值,但是《女性創建的39個最酷的公司》的下載量卻不盡如人意。

當然我們也知道僅從一個數據得出的結論是無法立足的,不過上表中的數據支持了這一結論:那些關注創始人自身的媒體報道或許對創始人自己來說是個亮點,但是對于商業發展本身并沒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同樣的,我也寫了幾個有關Hitlist的帖子,大多發表在了Medium,還有一篇是發表在了Harvard Business Review《哈佛商業評論》,文章在刊登當天的下載量并未超多幾百次。不過,那篇在Medium里最受歡迎的帖子為我們的頁面引入了更多的流量,遠超谷歌、Facebook和Product Hunt 的流量引入,所以這里有我們無法量化的長尾影響。

沒有鏈接也不會影響宣傳效果

一位用戶增長的”專家”告訴我說,如果一篇文章的外部鏈接不能鏈接到公司或團隊網站的話,這篇文章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指向公司網站鏈接的數量和質量確實會進一步提升網站的SEO,但是令我們獲得下載峰值的幾個最大助推者(Bussfeed, *,Gizmodo, 時代周刊)在它們的報道中并沒有指向我們網站的鏈接 。而且,我也不會因為他們在報道我們時,不添加指向我們網站的鏈接就不再與它們合作。

2、相關的事

如果你得到了,就要炫耀它

就在我們被TechCrunch報道的那天,我立馬在Hacker News分享了這篇講我們Hitlist的文章。早期采用者技術社區提供給我們一些有效反饋(我們擺脫了僅通過Facebook登陸的方式,讓登陸速度更快了?。?,同時也成功為文章帶來了大量流量,使其被推到了科技博客的主頁,并且成為了那一周閱讀量最多的文章,也就意味著這篇文章會刊登在訂閱號上推送給他們數百萬的訂閱者……這也意味著,從下載量來講,這篇文章的價值遠高于那些在網站上掛了一天就被淹沒的文章。

因為這樣的經驗,我們開始將每一篇介紹我們產品的文章,發到了更多可能帶來額外流量的社區。

我們將這些捧場文章轉發到推特、Reddit、Hacker News、領英群組、Facebook 群組、Angellist、Quora和社區郵件列表,這樣做,確實幫我們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宣傳別人夸獎自己的文章

我們在市場上的資金投入微乎其微。我們發現讓1美元發揮10美元價值 的一種最好的方式是,去推廣宣傳其他媒體所寫的有關Hitlist的文章。我們將最能引起讀者關注的文章上傳到我們的Facebook主頁中,并花費1刀推廣文章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這些帖子的宣傳效果比我們自生產內容然后推廣的效果要好得多。

要利用好成熟媒體的影響力

我知道這件事大家都懂。但還是需要指出,平時在平均水平的基礎上增長200-300的用戶量是個很大的難題,一個事實就是Hitlist在第一年的時間里,App的日下載量非常少。

而現在,我們的日下載量已經超過1000次,盡管我們在Buzzfeed上的出現率更高了,但是媒體帶來的影響已經不大了。

此外,類似滾雪球效應,文章的覆蓋面會越來越廣,所以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越早越經常的發表文章,它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就會呈幾何速度增長。

當然,如果你沒有好產品,那以上所說都是徒勞。

沒有適合市場的產品,那么用戶剛一出現你就會失去他們。如果你只是徒有其表(靠包裝,沒有好產品),那么整個新聞界都不會幫你宣傳它。

話雖如此,但一個適合市場的產品并不是憑空出現的。 你需要讓用戶來幫你指出,讓你的產品變得更有價值的地方。若能被TechCrunch報道(或者能被Buzzfeed報道更好)便可以讓讀者們來幫你深入認識你自己的產品,完善它,這樣才能讓它像病毒一樣瘋狂傳播,或者至少讓它的流量穩步增長幾年。

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譯文僅為互聯網分享。更多內容及作者信息請點擊閱讀原文。

如果您對產品推廣方面還有疑惑,可以來A5創業網看看,A5為企業提供行業領先的產品推廣解決方案,快速讓你了解,詳情可掃碼了解。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

相關標簽
新產品推廣

相關文章

熱門排行

信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