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京東健康」在港股上市,開盤漲幅 40%,市值達到了 3000 多億港幣。
不出所料,我朋友圈變成了一片紅色。
截圖只是一部分,實際上遠遠比這個要多得多,我大致數了下,至少有五六屏吧。
與朋友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亦莊京東總部的辦公室,京東健康的同學們如往常一般工作。這是我一個老同事跟我分享的。
可能有人會想起之前螞蟻金服上市的一個段子,說辦公室里傳來的都是財富自由的聲音。
你品,你細品!
退居幕后的東哥,也迎來了自己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前兩家分別是京東商城和達達,加上接下來要排隊上市的京東物流和京東數科,東哥會直接坐擁 5 家上市公司。
另外,京東還有一個獨角獸也即將破殼,叫「京東工業品」,感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下。這么算下來,東哥真是大贏家。
關于京東健康的業務和產品,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核心產品「京東大藥房」是目前國內線上醫藥零售第一,2020 前三季度營收 132 億元,同比增幅 77.1%。
可能有人會好奇,一個線上賣藥的平臺,怎么有如此高的市值?
其實這就是賽道選擇的原因,我們國家整個醫藥市場規模巨大,藥品零售以線下渠道為主,線上占比還非常低。
肯能你覺得打車和外賣市場已經很大了,但整個藥品零售市場其實比它們還要大。
在互聯網技術和產品發展以及供應鏈體系完善的基礎上,藥品零售行為在逐漸往線上轉移。此外,國家在政策上也在鼓勵和扶持發展。
互聯網醫療從 2014 年開始全面發展,你會發現,6 年過去了,并沒有出現一家類似滴滴這樣的絕對優勢企業。這也是賽道決定的。
我是 2014 年開始做互聯網醫療產品,嘗試過很多不同模式的業務,也看到了行業里出現的各種公司,來一批走一批,行業洗牌速度非???。
而大部分死掉的公司都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把自己定義成了革命者和顛覆者,或者說把自己定義成掘金的。
相反,那些非革命者和賣水做服務的,反而獲得了機會活了下來。
我舉兩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2014 年,有很多公司做在線掛號業務,后來國家一刀切,理由就是占用公共醫療資源,造成社會不公平現象。
一夜之間,幾乎所有的在線掛號創業公司一起倒下。
2016 年,有很多公司在做分級診療平臺,試圖構建一個合作網絡讓上級醫院和專家的技術下沉到基層醫療市場。
但后來發現,醫療資源的掌控權根本不在平臺,醫療參與方也沒有這個動力一起完成平臺建設。
再說兩個例子。
我認識一個朋友在一家做健康科普內容的公司負責產品,他們的做法很簡單,就是找醫生錄制健康科普視頻,然后到百度去投放引流。通過內容獲取用戶后再使用廣告變現,公司靠這個業務每年營收不少。
還有一個朋友,2014 年我們還在創業的時候就來我們公司取經過,他想做一個醫療數據服務平臺,當時剛剛起步。
他的做法也很簡單,通過各種終端渠道收集脫敏后的醫療數據,然后基于這些數據進行加工和產品化,然后為上游企業或藥廠提供數據服務?,F在公司發展很好,也有幾百人規模,營收也不錯。
你發現了么,上面四個例子中,前兩個是自己鬧革命的,要顛覆原有模式,賺的是自己掘金的錢。而后兩個都是做服務的,賺的是賣水的錢。
不是所有的行業都能通過互聯網的模式去顛覆的。
京東健康是做醫藥電商起家的,它自己不生產藥品,也不給患者治病,只是做著賣藥的生意。
所以,本質上就是一個醫藥領域的零售買賣服務。
很多人認為京東健康做藥品零售有優勢,全國這么多倉庫和這么多配送員,想做也是分分鐘的事。
如果這么想,那就太簡單了。
記住一句話,所有的業務和產品都沒有看起來那么簡單,冰山下的才是關鍵邏輯。
藥品銷售包括了 OTC(非處方藥)和處方藥,因為自建藥品供應鏈需要符合國家對醫藥行業的規范,所以像類似 ERP 和 WMS 這些系統都要符合一個叫「GSP」的規范。
但凡有不合規,藥監就會讓你停業下線。而且時不時就會來突擊檢查。
此外,醫藥倉和普通倉也不一樣,需要單獨開設專門的醫藥倉。以上這兩點,是醫藥電商跟傳統電商區別最大的地方。
所以你去看京東健康的招股書,里面寫的是全國目前有 11 個醫藥倉。如果按京東的倉儲規模,要遠遠大于這個。
不僅業務模式和傳統電商不同,產品和系統也有區別,具體的區別,你可以實際去體驗一下。
一個業務或一個產品的成功,遠沒有看起來那么簡單,其內部復雜度要遠遠超過我們看到和想到的。
如果真像看起來那么簡單,就不需要用幾百人的產品和研發團隊去做這么一套看起來簡單的系統了,你們說是吧。
如果你想了解京東健康的業務,可以去看下他們的招股書。
說實話,我覺得研究招股書可比做什么競品分析報告有用多了,尤其對于產品經理們。
最后,恭喜老東家和老同事們,畢竟還是希望自己做過的產品能越來越 NB 下去。
作者:唐韌
文章來源:唐韌(ID:RyanTang007),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WBK7d1Yjy6y1tGigtTjDSA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