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電商行業的"萬年老二"京東在今年被新貴拼多多反超,雖然在電商行業有所受挫,可是京東在其他領域卻一反常態,化身IPO收割機,博足了存在感。
6月5日,達達集團登陸美國納斯達克;9月11日,上交所已受理京東數科科創板發行上市;11月15日,京東健康已通過港交所聆;近日據路透社最新消息,知情人士透露,京東物流將于2021年上半年啟動香港IPO。
12月8日,還未上市的"三駕馬車"中的京東健康登陸港股市場,截至收盤,京東健康暴漲55.85%,報110港元,總市值超3400億港元。這意味著,京東健康將打破十年前日本大冢制藥上市時23億美元的募資額記錄,成為亞洲醫療保健行業規模最大的一筆IPO募資。
不過京東健康從其母公司獨立出來才僅過19個月,為何上市首日就能實現彎道超車?作為互聯網醫療的后起之秀,京東健康的上市又會否對整個行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京東健康上市首日股價大漲,市值反超阿里健康
京東健康招股的火爆在上市首日得到了延續,現今京東健康的總市值已經超過了年內漲幅超160%,市值達3215.36億港元的阿里健康以及市值達1049.77億港元的平安好醫生。
當然京東健康能夠獲得港股市場的認可也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從外部環境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潛力已經受到市場的認可。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迅速發展,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9.37%,2020年有望達到941億元。根據衛健委數據,截至2019年11月,我國已建成互聯網醫院數量達到269家,預計全年將達到300家。
并且在今年3月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5月再行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和規范管理的通知》等政策,初步體現了互聯網醫療板塊的市場利好與政策傾斜。
從布局來看,京東旗下京東集團、達達、京東健康、京東數科與京東物流"五駕馬車"并駕齊驅,相互賦能,譬如借物流優勢,京東健康的全渠道布局已覆蓋全國超過200個城市,按需求可提供當日達、次日達、30分鐘、7*24快速送達服務。因此在聚合作用下,也提高了市場對于京東健康的估值。
從京東健康的業務層面來看,其囊括了在線問診和處方續簽、慢性病管理、家庭醫生和消費醫療健康服務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用戶粘性。
不過,阿里健康與平安好醫生同樣有阿里巴巴和中國平安這樣的巨頭背書,也在享受著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紅利余溫,為什么會被上市僅一日的"新人"京東健康反超?
各有千秋,大健康迎來"三國殺"
京東健康上市首日股價大漲逾50%,主要原因可能是在目前的大健康格局中,對比這一季度才扭虧為盈的阿里健康以及深陷虧損窘境的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的財報數據相對來說更優秀一些。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京東健康收入約88億元,同比增長76%,并且公司(在獨立前為京東健康業務)連續錄得盈利,2017年到2019年分別盈利2.1億元、2.5億元和3.4億元。
雖然京東健康因為供應鏈管理能力較強,以及獲客效率較高,使得其在上市首日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阿里健康與平安好醫生畢竟入局較早,在一些業務上仍有京東健康暫時難以企及的優勢。
阿里健康由于有電商"老大"阿里巴巴為其背書,其在年活躍用戶和日均問診量的數據上更有話語權。京東健康的累計用戶數超過1.5億,活躍用戶0.725億個,而在最新的財報數據中,天貓醫藥平臺的年度活躍消費者已經超過2.5億。在這一層面對比來看,京東健康距離阿里健康還有一段距離。
另外,阿里健康近日宣布,截止9月30日公司簽約提供在線健康服務的主任、副主任及主治醫師中級職稱以上級別的醫生數量已經超過3.9萬人,較半年前大增約1萬人。而平安好醫生擁有自由醫療團隊近2000人,簽約了近6000名全部來自三級甲等醫院、擁有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二者不管是在專業醫師資源還是平臺效率方面都遠超阿里健康。
就目前來看,或許是近期缺少明星股以及螞蟻金服降溫港股的影響,導致市場對于京東健康的期待過高,但當市場情緒冷靜下來,大健康領域的"三國殺"或許還是會持續一段時間。但這一領域除了這三家外,一些大佬對互聯網醫療這塊蛋糕似乎也在蓄勢待發,行業格局或許還存在一些變數。
巨頭資本跑步入場,行業格局或將再次生變?
在大健康領域,雖然京東健康、阿里健康與平安好醫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領先優勢,但是互聯網醫療的潛力,對于深陷流量焦慮的各大巨頭來說仍然有著難以言說的吸引力。
字節跳動5月以數億元對價完成對百科名醫的全資收購;9月,完成對醫療健康業務的首次品牌確認,推出獨立品牌"小荷醫療"。百度健康攜算法入局,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意欲搭建商業閉環。近日拼多多也申請了"多多健康"的商標。
字節、百度、拼多多的入局已經使得互聯網醫療領域的競爭甚囂塵上,然而騰訊與美團這兩方巨擎的躍躍欲試使得競爭愈發嚴峻,甚至開始有威脅到京東健康、阿里健康與平安好醫生的地位。
騰訊作為港股市場的領跑者,近年來在醫療領域進行了41筆投資。比如同樣是掛號問診起家的微醫、好大夫在線,醫美平臺新氧、更美,以及醫療AI公司晶泰科技和體素科技。據IPO早知道8日消息,騰訊又領投了致力于發展全球領先的糖尿病管理診斷和治療產品和解決方案微泰醫療。
可見,騰訊同樣有著不能忽視的互聯網醫療基因。再加上,騰訊旗下還有著騰訊醫典這一產品,其通過對醫學科普知識的傳播已經積累了一批受眾。以騰訊目前的資本實力,未來一旦借騰訊醫典加碼互聯網醫療領域,誕生出下一個"京東健康"也不是不可能。
作為港股市場的新貴、本地生活領域的佼佼者美團的一些動作也令市場捉摸不透。據天眼查APP顯示,美團的關聯公司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新增"美團專業藥房"商標,國際分類為醫療園藝、廣告銷售,似乎有插足互聯網醫療的打算。
有美團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可知,美團閃購在藥品的消費需求進一步凸顯,單季度藥品訂單同比去年增加逾兩倍,入駐美團買藥平臺的藥店截止第三季度末近10萬家。
從配送速度上來說,美團買藥已經實現平均23分鐘的送達時效。也就是說,在半個小時內,美團能夠滿足一些急性病常規用藥需求。就這樣的配送速度和綜合實力來看,美團一旦入局,現有的互聯網醫療格局自然有了一些變數。
不過即使互聯網醫療迎來需求井噴,爆發似乎已不可阻擋,然而互聯網醫療拐點與痛點并存。當前互聯網醫療行業依然面臨兩大痛點,即商業模式難以盈利以及醫生互動度難以提升。
在當前的互聯網醫療行業,預約線掛最受用戶青睞,但這個業務不能收費,沒有什么實質收益,在線問診的費用、在線賣藥得到的收益難以完全覆蓋運營成本,所以互聯網醫療虧損是普遍現象。
并且據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近日透露,丁香園現有醫生用戶存量為200多萬,但實際參與在線問診的醫生數量僅有1.5萬多人,比例不到1%,較低的醫生互動度也拉低了長期盈利的可能。
總而言之,不管是眾巨頭紛紛加碼,還是京東健康上市首日的股價表現,似乎都在預示著互聯網醫療這一板塊將成為下一個"社區團購"。但是目前行業內的難題還未攻克,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互聯網醫療行業或許仍將處于持久攻堅戰之中。
文章來源:港股研究社,轉載請注明版權。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