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港股迎來了2020年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京東健康登陸港交所,每股發行價70.58港元。京東健康上市后,股價一路走高,最高達到每股123.9港元。截至當日收盤,京東健康收漲55.85%,募得265億港元,并且以3439.8億港元的市值超越了阿里健康3215.5億港元的市值。
股價和市值的飆升,反映出資本市場對京東健康抱有巨大期望。從相關數據來看,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中具有代表性的平臺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并且獲得了資本的青睞,其他兩家此前就已上市,很可能在未來與京東健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而資本的青睞不能代表一切。這些頭部平臺如今的盈利方式并不十分“科學”,與行業本身的發展軌道似乎有所偏差,并且遠未達到互聯網醫療領域應有的標準。所以中國的互聯網醫療頭部平臺依然要深入發展,而不是被當前的成績和資本的重視所“迷惑”。
一、京東健康被資本看好,但“醫輕藥重”未必是好事
京東健康于2019年5月宣布獨立運營,僅一年之后就掛牌上市。從時間上來看,雖然其上市晚于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但就其自身的發展速度而言,京東健康在京東體系中的上市節奏已經很快。
從各項數據來看,京東健康在這一年間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2020年前三季度,京東健康總收入為1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1%。而截至今年9月30日的前12個月,京東健康的年活躍用戶為8000萬,與2017年相比翻了將近一番。京東健康CEO辛利軍表示,京東健康每日線上問診人數超過10萬人次,在疫情爆發的高峰期還一度達到了15萬人次。
從市場情緒來看,人們對個人健康的重視和今年的疫情使得互聯網醫療概念火熱異常,這樣的情緒讓資本市場對相關企業和平臺的估值提升。路孚特數據預測,京東健康將使香港今年IPO的總規模超過250億美元,交易量超過100筆,有望創下10年來最佳。
其實從京東健康剛剛“獨立出道”之時,就能夠見到資本的身影。 當時京東健康獲得了超過10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CPE中國基金、中金資本等,投資之后京東健康估值在70億美元左右。
而在今年8月,京東健康向投資者發行了B輪優先股,融資金額9.14億美元。其中高瓴資本一家就投了8.3億美元,之后京東健康的估值達到300億美元,相當于京東集團總市值的25%,并與阿里健康持平。
而京東健康上市將發行3.819億股股票,發售完成后,京東集團持股68.76%,高瓴資本持股4.34%,GIC、老虎基金持股超1%。
在京東健康上市之后,與之前就已經上市的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或許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從京東健康的種種表現與如今的地位來看,也可以稱其為互聯網醫療領域的代表,因而資本對京東健康的青睞,實際上也可以被看作是資本對整個互聯網醫療領域的青睞。
在這幾家頭部平臺中,阿里健康截至今年9月的年度活躍用戶超過了2.5億人次,使用支付寶醫療健康頻道的累計凈活躍用戶則超過了3.3億人次。由此來看,阿里健康的年活躍用戶數是京東健康和平安好醫生的3倍。
不過京東健康卻是幾家平臺中最早實現盈利的。京東健康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1億元、2.5億元、3.4億元和3.7億元。阿里健康2021財年上半年才扭虧為盈,凈利潤2.79億元。平安好醫生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
之所以有這樣的差距,主要是因為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在醫藥零售方面比較強悍。
在京東健康去年108億元的營收額中,超過94億元來自醫藥與健康產品的銷售,這也是讓京東健康比其他同類平臺更早盈利的重要因素。自帶的電商基因,加之京東電商的用戶偏中高端,以及物流的支撐,使得京東健康依托醫藥零售所產生的銷售額和利潤十分可觀。
阿里健康得以盈利也是類似的原因。在阿里健康2020財年的96億元營收中,醫藥自營業務的收入高達81.34億,同樣依托其電商基因。
與這二者相比,平安好醫生醫藥零售業務的體量就要小得多。2019年平安好醫生總營收50.65億元,其中健康商城業務收入為29.02億元,包括個人消費者采購收入的15.78億元和健康商城企業客戶采購收入的13.25億元。
然而,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的高收入未必是好事。
首先應該承認,盈利能力強是好事,能把藥賣出去也是本事。但問題在于,當前互聯網醫療頭部平臺的業務比重呈現出了較為嚴重的不均衡狀態: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兩家平臺的盈利過于依賴藥品零售,在其他方面卻沒有太大的進展;而平安好醫生因為藥品零售業務不強,在收益方面就比不上另兩家平臺,甚至還沒有實現盈利。
這說明在互聯網醫療領域中,除了藥品零售,其他的業務做的并不是很優秀,吸引力也不那么強,也進一步證明了互聯網醫療并沒有深入發展,而是停留在靠“賣藥”吸引用戶的階段。
總體來看,今年互聯網醫療領域的火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疫情的爆發。疫情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委屬管醫院通過互聯網的接診量同比增加了17倍,而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平臺的診療咨詢量同比增長超過20倍,使得互聯網醫療領域出現了“井噴”之勢,其中的頭部平臺也借著這股勢頭贏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資本的青睞。
但是在繁榮之下也該看到問題,現如今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態勢有些片面和狹隘,資本更多地介入之后,“盈利”的重要性會更為凸顯,然而憑當前“醫輕藥重”的盈利方式,是難以在這一領域取得長遠發展的。
二、不能囿于單一盈利模式,互聯網醫療平臺應全面發展
其實資本也不是完全“短視”,青睞互聯網醫療頭部平臺,不僅是看好其當前的盈利模式,同樣也是看重其長遠的發展前景。而發展前景要根據此前及當前的狀況加以判斷,但問題在于,互聯網醫療平臺在發展的過程中,方向似乎出現了一些偏差。
從目前的互聯網問診情況來看,多數的在線咨詢服務僅能回答一些關于簡單癥狀的問題,倘若癥狀復雜,患者仍需前往醫院就醫;超聲、放射、內鏡等一系列檢查目前無法在線上實現,需患者前往線下機構完成檢查;線上醫生不具備查看患者醫療數據的權限,這也限制了在線醫療咨詢的發展速度。這樣來看,互聯網醫療搞了幾年,貌似還是和傳統醫療沒什么區別。
這意味著互聯網醫療的縱深化程度還遠遠不夠。 但這并不表示行業中的頭部平臺沒有做出努力,因為從行業特性來看,互聯網醫療雖然是強消費和強需求,但本身也具備投入重、成本高、回報周期長的特點,這就對平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不是像某些互聯網行業那樣可以靠燒錢來占領高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疫情的催化下,藥品零售、醫療咨詢等方面獲得了較快的增長,但互聯網醫療整體并沒有發展得很快。
這樣的趨勢具體到互聯網醫療平臺,也是會產生負面影響的。例如京東健康,數據漂亮資本青睞,可營收主要靠藥品零售,看似穩定,然而在用戶粘性、線下嫁接、保險交匯等部分仍然薄弱。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過于依賴某項業務并不是良性的發展模式,京東健康IPO之后必然要拓展,屆時由于營收結構單一,很可能顯現出不盡如人意的狀況。
不過,像京東健康、阿里健康這樣本身就脫胎于電商的平臺,在做其他業務之時帶些電商基因也不足為奇。如果單從商業角度來看,賣藥也可以看作是導流的手段,背后的線上問診、互聯網醫院等才是真正的大體量生意。
這也是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的關鍵節點。 與醫藥電商相比,多角度、多元化才是互聯網醫療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要想真正深入互聯網醫療腹地,頭部平臺就不能囿于當前盈利的業務,而是應該深度探索全面發展。
好在互聯網醫療平臺自身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京東健康CEO辛利軍曾表示:“如果我們僅僅聚焦于醫藥領域,格局就太小了”,并說京東健康真正想要實現的是“醫療服務+醫藥電商”的雙輪驅動,即“醫藥聯動”的生態閉環。
依托京東集團的各項能力和資源優勢,京東健康正在逐步完善其“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產業布局。從其資源、規模、財務數據來看,京東健康業務可塑性強,有能力實現持續高增長,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
而像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其它頭部企業也同樣有機會。想要實現多元化,技術也是不錯的輔助工具。早在2018年9月,阿里健康就宣布與阿里云共建“醫療大腦2.0”,搭建了“阿里健康AI中心”,在醫療AI領域有很大的進展。2019年3月,阿里健康又研發出基于深度學習模型的腦電波癲癇診斷產品,可顯著提升醫生的腦電圖讀圖效率。
在《2018中國醫療人工智能企業排行榜》中,阿里健康憑借在醫療AI領域成熟的研發能力、多元的應用場景以及秉持的“平臺、生態戰略”等概念排名第一。AI注定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阿里健康在互聯網醫療賽道中率先搶占了這一領域,也有不少潛力可待挖掘。
目前的互聯網醫療領域確實火熱,但身處其中的平臺應該及時發現問題,而不是沉迷于當前的盈利與成績,否則就無法走得長遠,這與資本市場的期待和平臺入局的初衷也是相左的。文/東方亦落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