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集貿市場“鬼秤”、衛生巾“縮水”后,快遞行業“向上取整”計費潛規則曝光,該行為多年未改,靠海量業務牟利,不合法且坑害消費者。
作者|梅 梅
編輯|楊 銘
聽說過“鬼秤”嗎?
經常在集貿市場購物的伙伴們,可能都被“鬼秤”坑害過,那些看似普通的秤,實則是商家牟利的工具,5斤的水果買回家稱只有4.5斤,500克的砝碼稱出750克,近年來,這類缺斤少兩的現象在集貿市場頻頻上演,看似細微的重量差,實則是對消費者利益的踐踏。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衛生巾問題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不僅質量存在隱患,在尺寸上還玩起了“縮水游戲”,宣稱“超長”的夜用衛生巾,實際長度與標注的數值相差甚遠。這種在質量與規格上的雙重失信,無疑觸碰了消費者的權益紅線,引起大眾的極度不滿。
然而,消費領域的“計量陷阱”遠不止于此。你們可能不知道,快遞行業也存在著類似的“計量門道”,在無聲無息的損害著消費者的利益。
01
快遞“向上取整”已久
近日,澎湃新聞“馬上測”購買了8件凈重為2.5kg的樣品,購買相同規格包裝進行打包并自行稱重,總重量為2.7kg左右,然后分別通過8家常用快遞公司,以“標快”“普快”的方式郵寄到市內同一地點。
測評發現,在這8家快遞企業中,有半數企業在續重收費中存在“向上取整”的行為。
對此,申通、極兔、中通、圓通客服回應稱確實存在向上取整,申通表示行業整改申通則改,極兔表示有問題會改,中通說會向領導匯報相關情況,圓通會安排專人處理問題。

事實上,快遞企業“向上取整”的計費潛規則,并不是今年出現的新鮮事。多年來,這一不合理的計費現象就如潛藏在行業暗處的“暗流”,持續涌動。
早在2020年,黑貓投訴平臺就已出現快遞企業“向上取整”的投訴。
此外,2024年,快遞企業“向上取整”的計費亂象就被媒體推至輿論聚光燈下。彼時,北京市朝陽區消費者張女士稱,她最近通過某快遞公司寄東西時遭遇快遞續重“向上取整”的情況,實際重量3.1公斤,計費重量4公斤。

同年,有網友在黑貓投訴平臺發帖稱,在喵喵快遞平臺進行了快遞即用服務,選擇的快遞對象是申通快遞,11.01kg的快遞收取12kg的費用。
而今年此事引發關注后,網友透露,自己經常遇見這種“向上取整”的情況。
不過網友對“向上取整”的看法各不相同。一部分網友表示:“無良商家”“終于有人說這個事了”,另一部分網友則表示習以為常了,況且這類現象并不只存在于快遞行業,三大運營商、停車費等其他行業同樣如此,有點見怪不怪了。

對于此類事件,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這類規則本質上是企業單方面設定的‘利己條款’。”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23年12月28日發布了新版《快遞服務》國家標準,并于2024年4月1日實施。
該標準明確了快遞行業在稱重和計費環節的服務標準:“快遞服務主體應使用秤、卷尺等計量用具測量快件的實際重量和體積重量,確定正確的計費重量,計費重量以千克(kg)為單位,保留小數點后至少1位。其中,續重費用為計費重量扣除首重后的實際值與續重計費標準的乘積。
調查發現,申通續重以1kg為計重單位,不足1kg按照1kg收取續重費用;極兔在計費規則中明確表示,采用向上取整的方式,1.1kg計重2kg;

如此看來,實踐中,不少快遞公司并未落實前述規定。有快遞行業內人士稱“向上取整”是行業慣例,也有快遞企業回復稱需要行業整改才會改善。另外,《快遞服務》屬于推薦性標準,并非強制性標準,這也許是快遞企業沒有參考的原因之一。
02
微小溢出,巨額收益
為何快遞企業采取“不足整數向上取整”的計費規則,這種看似不精確的收費方式,實則暗藏了快遞企業內心的“小算計”,是利益鏈條上環環相扣的必然選擇。
經濟利益最大化是最根本的驅動力,其運作機制遠比表面看到的“多收一點錢”復雜和精密。
“不足1公斤按1公斤計費”的規則,本質是將微小的重量差額(甚至可忽略不計的重量),強行放大為整公斤的收費單位。一個3.1公斤的包裹按4公斤收費,看似只多收了0.9公斤的費用,但關鍵在于這0.9公斤是憑空產生的“空氣重量”收費。
單個包裹多收的幾元、十幾元看似微不足道,但當這個規則應用于日均數億件包裹的龐大市場時(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局,2025年截至4月11日,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500億件,日均5億件左右),其累積效應極其恐怖。即使保守估計僅有10%的包裹觸發“向上取整”,且平均每個包裹僅多收0.5公斤的費用,再乘以每公斤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的續重單價,最終形成的額外利潤可能高達上億元,這部分利潤幾乎零成本,是純粹的規則性套利。

快遞費通常以首重+續重的方式計費。首重價格往往較低,作為吸引用戶的“鉤子”,比如,申通首重費用為8元(1kg內),續重費用為2元/kg;極兔首重9元/1kg,續重2元/kg。

“向上取整”主要作用于續重部分,用戶包裹重量只要稍微超過某個整數公斤,比如1.1kg, 就觸發了進入下一個續重階梯的條件,此時,“向上取整”規則強制用戶為整個階梯付費。
在存量競爭的市場中,直接提高明面報價可能成為流失客戶的導火索,而“向上取整”這種隱性的收費方式,早在企業之間形成一種默契,久而久之成為“行業慣例”,消費者在貨比三家時,很難察覺其中的貓膩。即便企業之間價格戰打的再激烈,這塊藏在小數點后的蛋糕依然不受影響,成為企業共同的利益來源。
此外,對快遞企業而言,快遞包裹數量龐大,通過取整的方式能夠降低計算難度,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計算出錯。但這種方便,是將計算成本、測量誤差成本全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用戶不僅需要為空氣重量買單,還需要為快遞企業的方便買單。
快遞企業向上取整的計費規則,本質上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利益分配游戲,久而久之,消費者被養成了“向上取整”的習慣,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過“向上取整”的情況?
03
快遞企業應按實際重量計費
那么,“向上取整”“化零為整”合理合法嗎?行業慣例是否應該被廣泛應用?
《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第二十六條明確規定,“在快遞運單上如實標注快件重量。”

《郵政法》第七十四條規定,“郵政企業、快遞企業未按照規定向用戶明示其業務資費標準,或者有其他價格違法行為的,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的規定處罰。”

也就是說,“向上取整”的操作不合理也不合法,即使是行業慣例,也不應凌駕于法律之上。企業、行業發展初期,監管部門可能采取寬容的態度,但如今,行業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已形成規模,并非粗放式發展階段,繼續采取此類方式,暴露了企業責任意識淡薄,以及對法律的蔑視。
除此以外,更嚴重的后果是造成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企業不再通過優質的服務來提升競爭力,而是依賴這種隱形收費維持利潤,最終損害整個市場的健康生態。
04
結語
對于快遞行業來說,“向上取整”收費問題只是被投訴的服務問題的冰山一角。
今年來,快遞消費亂象頻出,與之相關的消費投訴也隨之上漲,貨物損壞、貨物丟失、物流信息糾紛、服務態度差等問題層出不窮。
據消費電子雜志社,2021-2025年(1.1-6.24)快遞物流行業投訴量呈爆發式增長:2021年全行業投訴僅11,366件,至2024年已飆升至77,098件,增幅高達580%,2025年僅上半年(1.1-6.24)投訴量已達31,638件,占2024年全年總量(77098件)的41.04%,且已超過2022年全年(29354件)數據。在所有的投訴中,運費糾紛占比2.53%,雖比例不高,按2025年上半年數據算,也有800來件投訴。

這些數字背后,是快遞企業服務初心缺位的直接映射。想要破局,還是得回到服務上來。
在日均數億的包裹流動中,任何一次多收0.1kg重量的費用,都可能是壓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長此以往,商業信任的天平遲早一天會崩塌。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