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隱忍了三年的迅雷最終在美國紐約納斯達克市場掛牌上市,目前市值在10億美金左右。但這與三年前的迅雷相比,此次上市依舊不被業內看好,仍被稱為是一次“流血上市”。值得一提的也就是鄒勝龍最終并沒有辜負投資人,并且還為迅雷找到了一個好靠山。相信這也是鄒勝龍忍痛割愛的無奈之舉。
隨著迅雷的上市,也就意味著又少了一個全球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在不久前,Business Insider公布了全球39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迅雷這家成立超過十年的互聯網公司,憑借其傲人的業績和強大的技術平臺,估值超過10億美金,排名34位。
上市后,迅雷的市值似乎與Business Insider公布的估值很吻合,但這絕對不是迅雷CEO鄒勝龍的理想估值,也就湊合達到了他的底線而已。在三年前,迅雷沖擊上市路演時,資本市場給出估值曾達到15-20億美元。由于當時中概股正經歷著資本市場的寒冬,在估值泡沫論、VIE信用危機、部分公司財務造假等因素的影響下,估值從超10億美金一路下跌至6億美金左右,而10億美金是鄒勝龍的底線,因此最終放棄了此次IPO。
此前,鄒勝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10億美元是赴海外上市的一個重要指標,境外的資本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如果市值達不到10億美元,機構不愿意投資,并且海外市場有做空機制,容易導致股價出現比較大的波動,所以10億美元一直是迅雷的標準。
在24日,迅雷以每股14.21美元的價格開盤,較發行價上漲18.4%,首日收報14.90美元,較發行價12美元上漲24.17%,按收盤價計算,迅雷當前市值為10.3億美元。然而,這個結果仍被稱之為“流血上市”,相信這個結果鄒勝龍應該也是不滿意的。
有媒體報道稱,在上市當晚,和其他帶領團隊成功赴美上市的創業者不同,鄒勝龍當天并沒有流露出多少喜悅,在迅雷員工的身上,也沒有出現上市帶來的興奮情緒。想想在上市前,迅雷完成了5輪融資,其融資總金額超過了5億美元。而此次上市后,迅雷市值才10億美元左右。這也難怪他們高興不起來,被質疑“流血上市”也就理所當然了。
隱忍了三年,不論是不是“流血上市”,最終總算是上市“成功”了,這也算是對投資者多年來的一份回報,也算是鄒勝龍對自己創業11年來的一個交代。但是由自己一手打下來的天下如今卻已經拱手送人了,作了他人的嫁衣。
據迅雷IPO后向美國證劵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常規文件顯示的迅雷的機構股東在IPO后持股比例:小米風投持有9365萬股,持股比例29.3%;晨興科技投資集團持股比例為持有3779萬股,持股比例11.8%;Vantage Point持有3281萬股,持股比例10.3%;金山風投持有3750萬股,持股比例11.7%;IDG持有2582萬股,持股比例8.1%;Ceyuan Funds持有708萬股,持股比例2.2%;Aiden & Jasmine持有1313萬股,持股比例4.1%。
以此計算,小米和金山持有迅雷的股份總和將達到41%。目前,小米對迅雷持股已經超過了鄒勝龍本人,成為第一大股東。從這一角度來看,作為創始人的鄒勝龍失去了對迅雷的絕對控制權。
雖然鄒勝龍一再表示,一位創始人對于一個公司的影響力和控制權,并不需要股權來強化這一概念。但不可否認的是,“雷軍系”大員大舉進駐迅雷董事會,這也是迅雷引入小米的“代價”。目前,小米聯合創始人洪峰、王川及金山軟件CEO張宏江均已加盟迅雷董事會。
業內分析認為,雷軍系目前已經擁有了金山軟件、歡聚時代、獵豹移動,而迅雷無疑也將成為雷軍所構建的小米生態圈的重要一環。
鄒勝龍也曾指出,迅雷和小米的兩個合作點,一個在于MIUI操作系統,另一個在于以互聯網電視和互聯網機頂盒為主的小米家庭硬件,這兩個方向可以幫助迅雷在用戶接觸點上進一步加快在移動互聯網和家庭互聯網的布局。
但他并沒有指出這也只是小米的移動互聯網和家庭互聯網的布局。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