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倘若你對科技趨勢的判斷沒有偏差,那么一定會發現一個驚人事實,那便是:如今人類已經來到了科技與思想,文化,人際關系,社會結構乃至所有事物交叉的十足路口。
聽著蠻抽象的,舉例來說,多年以來,類似“世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的金句或者段子總是層出不窮——對于今天的我來說,這句話里的“你”是指我的一位大學同學,在我和他吃午飯的兩個小時,一共說了大概不到二十句話,其余時間都在和各自微信里的人聊天。我猜你一定習慣這種場景。
我們也可以從理論上來分析這種現象——比如說,在前互聯網時期,友誼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在多次博弈中逐漸建立的信任關系(大學同學之間的友誼就擁有四年的陳釀),但互聯網卻可以在不同“單點”上產生絕對甚至盲目的信任機制,比如網上買東西看陌生人的商品評論,在某個領域產生疑慮直接去問分答或知乎。你得承認,這種互聯網上的陌生協作關系“稀釋”了友誼二字的濃度。這個時候,那種曾被珍視的對于一個人“毫無保留的信賴”也就變少了。
這就是科技帶給人類的改變——有現實一面,也有冰冷一面。但如果你承認科技發展已來到與萬物交叉的十字路口,那么在這個泡沫、故事和暴富每天都在上演的科技盛世,重新思考科技與人類的關系——或者去探究人類贊嘆科技進步的“初心”究竟是什么,就顯得彌足珍貴,對于那些心懷人類的科技巨頭,這甚至稱得上是某種責任。
不妨先說個故事。記得春節時三星發布過一支廣告片,一位少年費勁千辛萬苦從上海來到四川鄉村,目的是想圓奶奶一個“重回故鄉”的夢,少年輾轉多個交通工具,來到奶奶兒時生活過的地方,用全景相機記錄了鄉村的一草一木,當鏡頭切換到除夕之夜,奶奶在家里通過虛擬現實設備看到了少年拍攝的鄉村,“這就是家的樣子”,已是滿頭白發的奶奶用盡全部力氣幸福地說道。
這支廣告戳中了不少人的淚點。在我個人看來,在“人工智能是否將超越人類”“奇點是否即將來臨”等驚悚標題頻繁出現街頭巷尾之間的當下,這個暖心故事不失為一次思考人類發展科技“初心”的機會——即,通過最新的技術,帶給每個具體的人的福祉。這就像偉大學者麥克盧漢的經典定義,幾千年來,人類其實一直在干一件事:用技術延伸身體的可能性。在上述故事里,全景相機“延伸”了奶奶的雙腿,作為人類下一代大型計算機平臺的VR“延伸”了她的雙眼。
事實上,沒人會排斥更好的生活,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就像紀錄片《互聯網時代》所言:“當互聯網時代迎面而來,學者們將從現實世界向虛擬世界的移民與五百多年前航海家哥倫布的遠航相提并論,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目的:為了新的生活。”——在人類遷徙為“屏幕之民”(無論是手機,智能手表,還是VR)的過程中,虛擬生活與現實生活早已不分彼此,遵循人類發展技術的初心,以消費者情感訴求和真實需求為出發點去研發創新科技,才是企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其實所謂“與幸福有關”的初心,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以用戶視角考慮一切問題,讓他們真正感到愉悅。
在我看來,這種愉悅很多時候等同于“不突兀”——要知道,某位智者曾略帶嘲諷地為“科技”下過一個定義:“科技,就是那些所有你出生之后的新發明。”這無疑是在說新技術會為人們帶來疑慮和不安,譬如前幾年,這種疑慮就曾出現在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和無人汽車等前沿科技領域。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還為此總結了所謂科技三定律:“第一,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第二,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第三,任何在我35歲之后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這并不難理解,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這多少與科技企業喜歡自詡擁有“黑科技”,卻忘了這項技術誕生的初心有關——它原本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不過就像開篇那個故事,就像三星試圖通過產品呈現的那樣,全景相機,智能手表,虛擬現實等最新科技并沒有讓人與現實生活產生割裂和不適,相反,當真正從用戶情感需求視角思考科技創新,溫度也就自然而來。
更進一步講,你知道,現在不少商家都在盯著消費升級的商機,但其實消費者并不會把“消費升級”四個字掛嘴邊,他們不過是在各個領域體察到了更溫情的品牌故事,以及更能提升幸福感的產品而已。
科技創新也一樣。用凱文·凱利的話說,成功的發明終將從人們的意識中消失,譬如在上述故事里,無論少年還是奶奶,無論產品多么先進,他們對科技產品的使用都足以讓人忽視他們是在使用“科技產品”,而只不過是一件普通的生活道具,就像凱文凱利所言,“(現在)我們不再認為椅子是科技,只是把它們看作是椅子。”
很多科技企業都朝著讓科技產品“消失”的方向努力,就像三星正在貫徹的到六個字:“為初心,盡所能”。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于用文字優雅的文章,為您提供談資與見識;微信公號:李北辰)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