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東樓
今天來談談一個從去年就開始被廣泛提及的話題:”互聯網手機“還存在嗎?
互聯網手機的商業模式被證明不成立
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互聯網手機?是互聯網公司生產銷售的智能手機?還是借助互聯網渠道進行營銷和推廣的智能手機品牌?我想現在很多人這個概念已經很模糊。
實際上,互聯網手機的最初商業模式設計是不以手機硬件利潤為核心,而是通過增值服務獲利。在智能手機發展早期,包括360、百度、騰訊等公司都曾一度嘗試推出以互聯網商業模式為核心的手機產品,即以低成本的方式售賣手機,從而獲取用戶,最終達到獲得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的目的。
其中小米是走的最遠的。小米在2015年的內部總結會上曾向媒體透露:其全部營收為758.72億美元,按產品線劃分的互聯網增值服務營收為60.56億美元,其占比大概為8%。而在去年,小米并沒有公布相關數據,但是從其銷量下滑的趨勢來看,其服務營收的增長并也不樂觀,因為互聯網增值服務的收入很大部分取決于用戶規模的擴大,但用戶規模增速降低時,服務收入將不可能提升。
而其他的諸如魅族、樂視、錘子等所謂的互聯網手機廠商,幾乎都清一水的處于虧損狀態。而具體到在增值服務上的收入就更寥寥,并沒有什么數據公布。所以,互聯網手機最初設計的依靠增值服務為主要商業模式的這條路現在已經被證明是根本走不通的。
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智能手機無法跟超級應用爭奪移動互聯網入口。
特別是微信、今日頭條的如日中天更是再次說明,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屬于超級應用而非智能手機本身。人們對于手機的粘性并不在于手機本身,而更在于手機里的應用。之所以今天如此眾多的人口每天都會花費數個小時在手機上,而不是在別的設備上,就在于手機上有人們難以割舍的超級應用。
而寫到這里讓人難免會聯想到此前蘋果和騰訊之間的“交鋒”。不久前iPhone更新新規則限制微信用戶使用贊賞功能,有人就此提出一個問題:假如微信和iPhone二選一,你會怎么選擇?這個其實答案很明顯,iPhone有太多替代品,太多手機可以承擔其能夠承擔的功能,但是微信現在卻并沒有替代產品。并且,目前使用微信的人群有近10億,而iPhone用戶在中國可能都不超過1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用戶當然選擇微信,而并不是iPhone。
所以,當某一家智能手機廠商與超級應用爭奪用戶入口時,獲勝的一定是超級應用。而且基于智能手機的硬件屬性,其不可能像軟件一樣一個更新就可以實現升級換代,在用戶換機的過程中必然會造成相當程度的流失,并且數據也表明,即使強大如iPhone,其每年依然會因為用戶換機損失大量用戶。相反,在微信、今日頭條等超級應用更新和升級時,卻鮮有用戶以此流失。
另一個方面,互聯網手機廠商最初希望以低價或平價的方式賣出手機,以此來換取廣泛的用戶。但這些年的發展經驗已經證明,人們更需要品質更高的手機,而不是一款更省錢的手機,在智能手機的消費上人們不在乎多花一兩千塊錢,而是更在乎其最終能夠為其帶來的體驗。
這一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小米手機的低價滯銷就是一個明證。而正因為看到這一點,當前國產手機廠商都在大膽嘗試高價,金立在去年年底發布的M2017年最高售價達到16999元,而華為高端旗艦手機Mate9最高售價同樣超過了一萬元。相較而言,小米、魅族等號稱互聯網手機廠商在2016年銷量的大幅縮水,正與其未能及時推出高端旗艦手機有極大的關系。所以,依靠低價獲取廣泛手機用戶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而由此互聯網手機已經失去了形成獨立商業模式的基礎。
”互聯網手機“已經是偽概念?
事實上,在今天,互聯網手機和非互聯網手機的邊界更是早已被打破。所謂的“互聯網手機”已經實實在在的成為了偽概念。我們不妨來分析兩個典型案例。
首先來看小米手機,其創業初期先是做互聯網產品miui操作系統,然后做移動社交產品米聊,最后才是推出搭載miui系統和米聊的小米手機。而小米手機上市之后一直都是重要以來互聯網渠道進行銷售,或在其官網進行搶購,或在京東天貓等平臺售賣,頭幾年并沒有布局什么線下渠道。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小米手機都曾是不折不扣的一家互聯網手機廠商。
然而,近兩年從小米手機的宣傳口徑當中,已經很少聽到雷軍再頻繁提及互聯網手機的概念,更多的是小米在線下開設渠道的消息,這證明小米在竭力去互聯網化,因為互聯網手機給人的固有概念是性價比以及通過互聯網銷售。而小米不愿意被當作是互聯網手機的原因在于:其品牌需要向更高端升級,同時也希望用戶能夠到線下渠道去購買小米手機,因為線下渠道更直接,轉化率更高。而通過線上渠道,以現在用戶的對智能手機的認識程度,難免會貨比三家,反而會造成大量潛在用戶的流失。所以,對于小米手機來說,所謂的互聯網手機已經是過去式,現在起,其更像做一家能夠真金白銀賺到錢的傳統手機廠商。
其次,我們在來看一直以互聯網手機品牌自居的榮耀。實際上,就互聯網手機這個外衣,榮耀雖然穿在身上,但其實并不合適。因為其并不像小米一樣是以一個互聯網公司的身份進入到智能手機行業的,相反按照業界分析其當初是華為為了阻擊小米而推出的互聯網手機品牌,也就是說只有品牌基礎是互聯網化的,簡言之就是在銷售渠道上榮耀選擇與小米在互聯網渠道進行正面競爭,其他的生產銷售設計基本上都是華為這個傳統手機廠商基因的。
今天來看,所謂的互聯網手機品牌也是偽概念,敢問現在哪家手機公司的品牌不在互聯網上傳播,又有哪一家手機廠商沒有入駐京東、天貓等這些主流電商平臺。實際上,當前的主流智能手機廠商基本上都是全渠道布局,已經鮮有單純依靠某一渠道而生存的手機廠商,現實情況是單渠道也無法生存下去,因為大部分手機廠商的利潤都不高,如果不能沖擊更高的銷量,其甚至面臨虧損的局面。
實際上,小米和榮耀是最所謂互聯網手機兩個典型的案例,其他的諸如魅族、樂視等互聯網手機廠商都這兩家有諸多相同之處。但是現在來看,凡是自稱互聯網手機的廠商如今都過得不盡人意。小米和魅族在去年的銷量都不大預期,樂視手機更是成為導致樂視危機的第一張多米骨牌,曾經被寄予厚望的ZUK手機品牌已經確認被聯想放棄。
而現在最活躍的榮耀,雖然如今銷量不錯,但是對于華為來說,隨著小米的沒落,其作為互聯網手機品牌的存在的戰略意義已經不復存在,反而是其品牌的存在還可能對華為的品牌有潛在的稀釋作用,這對于華為也是一道艱難的選擇題。因為,短期來看,這個品牌經營幾年有一定的品牌價值,能夠支撐起一定的銷量,但從長期來看,互聯網手機品牌終究帶不來更高的利潤,最終必然會遇到像聯想那樣二選一的難題。
“互聯網手機”的下一步走向何方?
既然“互聯網手機”的概念和商業模式都不成立,那么下一步這些廠商到底該何去何從?
在我看來,面前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忘掉自己的互聯網出身,無論是從互聯網公司起家,還是曾借助互聯網渠道大賣特賣,在當前的行業現實面前,必須首先要清楚自己首先是一家手機廠商,既然是手機廠商那么久就必須老老實實的按照手機行業能夠行得通的商業模式去玩。
第一就是必須每一部手機都賺錢,這是所有實體公司存在下去的共通的商業邏輯,因為實體廠商不同于原來互聯網公司的低成本經營,從產品研發設計到生產制造,再到渠道銷售和品牌營銷,每個環節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所以賺錢是第一要義。實際上,做機十幾年的金立集團董事長劉立榮在2015年發布金立m5時就表表示對于互聯網手機商業模式看不懂,并表示一定要賺錢,絕對會把手機虧本賣,這正是基于其對手機行業十幾年的觀察和判斷。
第二是必須賣出高單價,高單價就代表了有更多的利潤。這也是手機行業存在十幾年的唯一商業基礎。比如美圖手機就是以一家互聯網公司為背景做出的手機,但是借助于其強大的品牌,其一開始就沒有走“平民”路線,而是瞄準更具消費能力的時尚人群。而正是如此,才使得手機成為了美圖的最賺錢的業務,而不是虧損的業務。
總體來看,“互聯網手機”的概念已經名存實亡,也可以說作為一個供廠商炒作和營銷的概念,它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而現在手機行業只存在兩個品類,一是智能手機,二是正在漸漸消失的功能手機。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