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o id="vljxk"><rt id="vljxk"><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rt id="vljxk"></rt><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delect id="vljxk"></delect></rt><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

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社論」“KTV歌曲下架”:音集協到底代表了誰的利益?

 2018-11-29 15:36  來源: 互聯網   我來投稿 撤稿糾錯

  阿里云優惠券 先領券再下單

20多天前,音集協要求KTV下架6000多首沒有授權其“集體管理”的歌曲,一度被輿論質疑是“霸王硬上弓”。之后又有網友舉報“案中案”,稱音集協代理總干事周亞平利用工作之便,用自己旗下的北京鳥人藝術推廣有限責任公司與KTV打官司,訴訟判決文書達2000余份。

記者發現了一個怪圈:多家KTV曾依規向音集協上交版權費,但KTV仍然每年都會遇到侵權官司,上交的使用費到底去了哪里?而部分音樂著作權人卻表示沒有收到費用。比如陳奕迅的《十年》,其公司就表示一直沒有收到過版權費,《十年》尚且如此,其他歌曲不言而喻。與此同時,為音集協代收了10年版權費的天合集團,又和音集協對簿公堂。

相對于著作權利人個體維權,音樂作品通過協會集體管理,在訴訟維權、節約成本等方面有一定優勢。然而,隨著更多疑點匯聚成流,卻又指向音集協真實定位的異化。

比如,根據《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規定,音集協只能代表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以及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的會員所授權作品發放許可。換而言之,沒有授權就不能管理,而這次音集協公開叫板全國KTV,要求對未被授權的6000多首歌曲下架,這有違《反壟斷法》所規定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之嫌。

又如作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音集協扮演的應是服務者角色,而不應是自我營利者。如果該集體管理組織的負責人,用自己旗下公司代表音集協與KTV打官司,這種“瓜田李下”的行為本身已屬違法操作。

音集協既然是集體權利“代理人”,應該也必須服務于著作權利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衙門”。令人遺憾的是,英皇等三家公司去年正式退出音集協,主要原因是“版權費用分配不夠公開、透明”,以及“音集協存在越權授予VOD供應商‘復制權’的問題”。音集協自己都承認:權利人退出協會,自己打官司,獲得的收益更大。那么,音集協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一場“KTV歌曲下架”風波,濃縮著公眾輿論對法治的關切。音集協應對質疑如實回應,有關部門也應依法介入查處。音集協和音樂人到底“誰養活誰”這個基本問題,要先搞清楚,真不要以為沒有了張屠夫,就得吃帶毛豬。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

相關標簽
迷你ktv

相關文章

  • 輕松擁有只屬于你的家庭KTV,音創15.6小屏一體機全網首測

    除了家庭影院,不少年輕人應該還記得工作之余約三五好友唱一次K后排解掉壓力的輕松感,那對于喜歡唱歌的朋友來說,平時約朋友唱唱歌,過節團圓時親朋好友聚聚會

    標簽:
    迷你ktv
  • 迷你KTV,資本催熟的“流行”,或是共享經濟大潮里的“流星”

    自2017年開春,就這樣一個2平米的“盒子”,里面裝著兩把高腳凳、兩個連線麥克風、兩部耳機、一個大屏幕、一個操控觸屏,再加上三塊玻璃,就組成了一個迷你KTV,借著共享經濟的風,正要被吹上天。

  • 迷你KTV進入2.0時代 硬件戰走向服務戰

    迷你KTV抓住了“孤單經濟”、碎片化消費,以及近年來隨著唱歌選秀節目推陳出新帶來的全民K歌熱潮三點需求,成為年輕消費者追捧的對象。迷你KTV面世時間雖短,卻已滲入街頭巷尾,在商場、地鐵站、電玩城等高流量場所皆可見其身影,據公開數據顯示迷你KTV已出現了20多個品牌,覆蓋了全國500多個城市。迷你KT

    標簽:
    迷你ktv
    服務戰
  • 迷你KTV迅速躥紅卻又陷入迷途?

    萬物皆可共享,繼打著共享旗號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個人健身房等項目大火之后,迷你KTV也來湊熱鬧。一個玻璃亭、兩張高腳凳,一組觸屏點歌機、兩幅耳機的迷你K歌房在近兩年遍布商場、電影院等場地,廣受年輕消費者青睞。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線下迷你KTV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線下迷你

    標簽:
    迷你ktv

熱門排行

信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