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信用卡產業正由規模擴展的“上半場”進入精耕細作的“下半場”,市場環境日趨復雜,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2020年疫情“黑天鵝”更給行業帶來巨大挑戰。如何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提升客戶精細化運營能力,成為擺在行業發展面前的重要課題。
在此背景下,《中國信用卡》雜志和工商銀行牡丹卡中心于近日聯合舉辦了“以卡為媒,共創未來——2020后疫情時代信用卡產業變革與發展交流會”,與會嘉賓圍繞信用卡數字化轉型、場景與商戶業務的共建、云閃付平臺與銀行App互補互惠關系、行業風險聯防聯控機制、聯合對外發聲營造公平監管環境、第三方非銀機構競合關系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并達成高度共識。各方一致認為,未來行業應加快數字化、平臺化轉型發展,進一步完善行業交流機制,共同應對多元化競爭態勢,推動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會上,百融云創CEO張韶峰發表了“后疫情時代信用卡產業科技變革與發展”主題演講。通過多組百融內部數據分析得出,銀行業務受疫情沖擊明顯,節后的恢復速度也較去年緩慢,而非銀由于線上業務較多,受到疫情影響較小,恢復速度也較快。除了疫情的影響,日前出臺的民間借貸利率新規也增大了獲客難度,貸前風險和存量客戶運營壓力攀升,貸后壓力增加。與此同時,金融監管要求全面加強風險體系建設,因此,各大銀行積極發展消費信貸產品,實現業務增長,需要產品和大數據相結合,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精準營銷。
金融科技在銀行數字化轉型中的作用
張韶峰表示,金融科技已全面融入到銀行數字化運營業務,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的智能風控貫穿于客戶全生命周期中。在貸前準入環節,百融云創通過風控前置策略-“風險偵測分+營銷響應分”精準識別目標客群:賬單分期、現金分期。對風險客戶提前剔除,對意向客戶進行精準營銷,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提高響應率,擴大收入規模。
在數字化運營過程中,存量客戶運營應成為機構關注的重點。張韶峰表示,抓住存量經營市場,應該從產品體驗、運營效率、品牌口碑三個方面著手,在嚴控風險底線的大前提下,獲取客戶價值,優化數字獲客結構,深化風控體系建設。
對于存量客戶潛在風險,百融云創根據強弱規則監控和評分監控,自動將客戶分成ABCD四個風險等級。而后,針對中高風險的客戶,進行號碼狀態核查并進行統計,對可聯狀態的客戶減免部分息費,促進客戶提前還款;對不能聯系的客戶采用IVR/短信/提醒式機器人,進行高頻監控。對于低風險用戶,百融云創則自動轉入低頻監控處理,并根據客戶授信額度使用情況采取提額措施或進行機構內其他產品交叉營銷。
對于存量客戶的精準營銷,百融云創可利用貸中策略(規則和評分模型)對存量進行風險分層,對于資質較好的客戶(A、B級),可以進行二次營銷,在確定額度策略時,可以應用客戶價值相關變量。
在制定貸后催收策略時,百融云創可根據逾期客戶分層制定差異化催收策略,提升整體催收效率,優化催收資源分配,降低催收成本。有針對性的催收策略可以幫助提早識別風險,將風險前置。與此同時,百融云創還推出智能語音對話機器人,取代人工發揮營銷、電核、客服、貸后提醒等功能,有效實現了低成本投入、高效率作業的效果。有針對性的催收策略可以幫助提早識別風險,將風險前置。
數字化轉型的系統技術保障
為了保障銀行數字化轉型,百融云創還打造了智能風控中臺解決方案。中臺戰略是幫助金融機構抽象包裝整合后臺的資源,將其轉化為前臺可重用、可共享的核心能力,打破“煙囪式”、“項目制”系統之間的集成和協作壁壘,降低前臺業務的試錯成本,賦予業務快速創新能力,最終提升企業的組織效能。具體來說,就是將前臺穩定通用的業務能力沉淀到中臺,提升前臺響應力;將后臺頻繁變化的業務能力“提取”到中臺,賦予更強的靈活性。
智能風控中臺架構基于百融云創多年的風控建模經驗,圍繞貸前、貸中、貸后風控運營閉環的理念設計,包含應用中臺和數據中臺兩大平臺,可以滿足包括反欺詐、信用評估、風險預警、貸后管理等多場景的風險防控,也可基于全新的風險場景配置針對性的防控體系,具有極強的可擴展性。數據中臺打通內部數據壁壘,為業務優化與創新提供支持及BI分析支持;應用中臺根據不同業務需求,敏捷開發模型;同時可以一鍵部署,并支持不同業務決策;特征衍生平臺和關系圖譜通過技術支持業務更好更有序地開展。
最后,張韶峰表示,百融云創將持續深化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結合市場需求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全方位助力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