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風險投資,投資要謹慎。在基金倡導過程中,這是每位基民了解到的最重要的注意事項。但風險是否意味著損失?對于一般投資者來說,長期投資是否能獲得成功,正確理解“風險”的含義至關重要。
有什么風險?對我們一般人來說,風險既有危險又有損失。風險就是我們投資結束后發生最大損失的概率。但是,在經濟學家看來,風險并非一種靜態結果,而是投資過程中資產凈值的波動性。波動性越大,風險就越大。波動性越小,風險就越小。
對投資者來說,決定是否投資的標準應該如下:不是產品的波動幅度,也不是下個季度該產品是否下跌,而是最終投資是虧損還是收益過低。
我國基金投資市場上,盡管權益型基金波動性較大,但在“時間熨斗”的作用下,仍能為投資者帶來較高的長期投資回報。國內權威基金評估機構――海通證券在一份2020年1月的報告中指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主動股票型混合基金在過去10年中總體上漲96.52%,年化收益率接近7%,大大超過滬深300指數漲幅。
根據海通證券的報告,盡管資本市場風起云涌,但公募主動權益基金的長期持有可以帶來不錯的回報。調查數據顯示,在調查期間任何一個月末持有基金5年以上的基金,其累計收益的中位數全部超過17%,而且大多數累計收益超過50%,而在累計收益中排名前1/4的基金,其累計收益超過100%的概率更高。在收益前1/4分位置持有5年的基金,其勝率為100%,而在滬深300、上證綜合指數中均為100%。(數據來源:海通證券《公募權益基金中長期業績評析》)
所以在投資中,減少風險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長期堅持下去。
另外一種在投資中非常重要的關系——收益和風險的關系。一般來說,投資品種的特征是風險和收益相匹配,往往是“高風險、中風險中等收益,低風險低收益”。所以,很多投資者認為,要想獲得高收益,就要承擔高風險,這就是所謂的“富貴中求”。
事實上,這種邏輯并不嚴格。假如冒險一定能帶來高收益,那么這種風險就不是真正的高風險了。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到,風險較高的投資產品會帶來較高的預期收益,而非一定會帶來高收益。
在專家看來,“風險”是投資過程中資產的波動性,而非投資者所理解的最終收益高低。而且在“時間的熨斗”的作用下,看似風險較大的股權類基金在長期投資中,反而能帶來較高的收益。當我們對風險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后,我們就更需要拉長投資周期,尋找具有長期價值的品種,持有至少5年以上,以便經過一個比較完整的周期,獲得預期收益。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