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流量的擠壓下,“內卷”成為整個新零售市場的常態,且短期沒有緩解態勢。過度消耗、過度競爭等現象頻出,國內新零售市場偏向歧路,新品牌在線下零售領域尋求增量極為困難。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潮流零售品牌KK集團正是在這樣艱難的背景下,迅速成長為行業內現象級的企業,并且已經在11月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拉開赴港上市大幕。
電商平臺的興起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可謂不重,但KK集團為何能在步步緊逼的環境下走向IPO?這樣的商業模式,能夠被其它品牌復制嗎?
KK集團從誰的身上賺錢?
簡約明快的主題顏色、極具創意的空間布局、緊跟潮流的選品……在許多城市中心商圈,我們經常能見到這樣個性鮮明的精品零售店,而它們正是KK集團能夠快速生長,從而殺出重圍的“秘訣”。
KK集團成立于2015年,集合了眾多高品質商品,旗下擁有KKV、THE COLORIST調色師、X11和KK館四個子品牌,在全球開出門店680家。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KK集團2020年的中國潮流零售市場GMV達人民幣22.54億元,位列中國潮流零售商第三位。
這些子品牌各有側重,KKV偏向于綜合性潮流零售,THE COLORIST調色師主攻美妝領域,X11主推近年火爆的潮玩領域,KK館則是主打進口品牌集合。
子品牌雖然各有側重,但KK集團的主要客群卻是高度一致——Z世代年輕消費者。眾所周知,隨著年輕群體消費能力的增長,誰能抓住年輕人的需求,誰才能掌握市場。
就這一點來看,KK集團充分洞察了Z世代的消費心理,不僅將這些消費者所需的高品質零食、美妝等商品集中在一起,還將零售商場打造成了一個時尚潮流打卡點,成功在年輕人心中占據一席之地。據了解,在小紅書和抖音上,有許多用戶自發為KK集團各品牌門店做打卡攻略。
找準了主要客群,做好有針對性的消費洞察,KK集團迅速崛起也就不足為奇了。據招股書顯示,KK集團在2018年的GMV只有1.88億元,2019年升到6.52億元,2020年飆升到22.5億元,而2021年上半年就達到22.1億元,幾乎與2020年全年持平。
疫情并未對KK集團造成太大的困擾,其營收曲線也與GMV相對應,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KK集團分別實現了1.55億、4.64億、16.46億和16.83億元的營業收入,2021年上半年營收已超過2020年全年,同比增速更高達235%。
其中,成立不過2年的KKV是KK集團一路狂奔的主要增長引擎。
拆分KK集團的收入結構來看,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1-6月,KKV分別實現GMV 0.97億元、11.56億元、13.67億元,實現營收0.82億元、8.35億元和10.49億元,占KK集團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7.7%、50.7%、62.3%,是名副其實的中流砥柱,持續貢獻不斷增長的現金流。
調色師則是承擔了KK集團次之的營收比例,并且是集團毛利率最高的子品牌。截至2021年6月末,調色師實現營收4.61億元,同比增長373.61%,占總營收比例為27.4%;品牌毛利率也從2020年的34.1%提升至2021年的39.9%。
對于線下零售品牌來說,除了吸引用戶到店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令這些消費群體形成源源不斷的復購,KK集團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KK集團為什么能做好新零售?
在淘寶、京東等互聯網購物平臺出現以后,消費者購物的主流渠道開始向線上轉移,線下零售愈發式微。不過從KK集團的實際運營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新零售的更多可能性。
1、增加門店曝光率
很多新零售品牌在快速爆發后都會面臨增長瓶頸,其首要原因就是曝光率不夠高。在這方面,KK集團在線下與線上同步發力,從而吸引了消費者到店。
從KKV、調色師等門店的選址中,我們能夠發現,KK集團大多在城市的核心商圈或是知名商場中開店,而且占地面積動輒過千平米,再輔以時尚明快的裝修風格,這樣的店鋪很難不吸睛。
線上方面的話,上文提到已經有大量社交平臺進行大量討論。這不難看出,“網紅店”的稱謂流傳出去,或多或少有KK集團的推波助瀾。
2、提升商品復購率
吸引消費者到店只是第一步,形成復購才是零售品牌成功的關鍵。面對幾萬個品牌和幾十萬甚至數百萬個 SKU,KK集團需要挑選出最適合年輕消費者的產品,并且在有限的物理空間陳列銷售,這十分考驗KK集團的產品力。
KK集團的產品力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首先,KK集團內部擁有一只背景多元化的買手團隊,為門店甄選好物。
買手團隊在對市場上的產品進行綜合分析后,經過初篩的商品進入到公司內部的選品會,然后經過再次投票篩選后,進入試銷階段。最終,只有在試銷期間銷量達到一定規模才能進行全店鋪銷售。
其次,技術驅動同樣是選品的關鍵因素。KK集團自成立后,對數字化技術在零售領域的應用非常重視。在大數據的監測下,KK集團不僅能更有效地判斷出一款產品是否適合自身渠道,同時客觀地數據表現,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買手團隊主觀因素的影響。
“人工+技術”的雙輪驅動之后,KK集團仍未就此止步。KK集團對產品采用“末尾淘汰制”,產品更新率高達30%左右。源源不斷地上架新品,讓KK集團門店中有限的物理空間煥發了新的生機,消費者也能夠有更好的購物體驗,從而帶來了更高的轉化率和復購率。
3、供應鏈直采
一般來說,傳統零售門店對商品品牌方來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渠道資源,這也令零售門店的話語權非常大,品牌方要向零售門店繳納進場費、管理費、促銷費等種種衍生費用,但KK集團沒有延續這種較為落后的“傳統”,而是選擇了改變。
據了解,KK集團采用了買斷制向品牌供應商進行直采,這種打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品牌方的運營成本,KK集團也能夠因此拿到更低的采購價格,從而在產品定價上讓利給消費者。
那么,KK集團這樣的新興商業模式,能否被其它新零售品牌復制?
KK集團被復制的可能性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KK集團快速擴張就是在最近兩年,但根據其盈利狀況,我們可以看到它已經度過初期的虧損狀態。
KK集團招股書顯示,按照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計算,KK集團在2021年上半年經調整的凈虧損為0.38億元,比2020年同期收窄42%。而同期KK集團的零售網絡也越鋪越大,今年以來已經開出326家門店。
因此,有市場聲音認為,以KKV、THE COLORIST調色師為代表的單店模型盈利,被新門店迅速復用,門店開的越多,反哺到公司的利潤也就越高。這意味著KK集團的擴張開店策略更為科學合理,這也是其能夠逆行業“閉店潮”的重要原因。
不過,KK集團這樣的“行業奇跡”,并非是所有零售品牌都能復制的。
首先,在年輕消費者洞察方面,其它零售品牌未必能抓精準。例如定位不夠清晰的蘇寧小店,如今已經近乎絕跡;同樣是以年輕消費者為主體的名創優品,在生活方式和消費場景上雖然有所突破,但未必有KK集團這樣深入。
KK集團捕捉到了Z時代對于顏值方面的需求,將美學風格運用的非常充分,而名創優品的極簡風格雖然也有很多受眾,但就空間場景的設計感來說,還是KK集團線下門店更受一籌,這也是沒有什么消費者在名創優品拍照打卡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KK集團的大部分商品,主要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對于精致生活的向往。商品經過了內部反復篩選,很多高端產品也集中在門店之中;而名創優品的產品側重點是高性價比,在消費心理上天然要低一級。
其次,在前期投入方面,暫時沒有什么品牌有KK集團這樣“土豪”。
上文提到,KK集團成立于2015年,但爆發式增長主要依靠2019年成立的子品牌KKV,門店不僅開遍全國主要城市,在海外亦有布局。這樣的擴張速度,最基礎的就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更別說KK集團的門店都是“吞金獸”。
KK集團的門店的特點就是集中在核心商圈,而且占地面積大,意味著需要支付不菲的租金成本;另一方面,KK集團直采商品雖然在價格方面比較有優勢,但卻將成本和庫存壓力轉移到自己的身上,而且其還采用現金直采這樣“吃力”的模式。雖然KK集團開放了加盟力度,自有門店比例有所減低,但57.1%的比重依然KK集團的負擔不可小覷。
也許有人會說,其它零售品牌可以通過融資來解決資金問題。但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引發的連鎖反應至今沒有平息,VC在新零售賽道的出手愈發謹慎,后來者想拿到融資可能困難加倍。
綜上兩個原因,KK集團或許是新興零售品牌中絕無僅有的“幸運兒”了,不僅在實體經濟式微時殺出重圍,而且短時間內不會有零售品牌能夠趕上它的增長速度。在多品牌矩陣逐步形成以后,KK集團也能夠走出“內卷”,從“網紅”走向“長紅”。
文|松果財經(ID:songguocaijing1)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