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在變,隨著用戶行為在不斷改變。
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這種改變帶來現實的依托,金融機構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了解用戶的行為習慣變遷,并針對性得做出產品或服務的調整。
正因如此,為了幫助金融機構更敏捷地了解用戶需求,由微眾銀行和騰訊CDC共同發起設立的研究組織——“We研究”,連續5年對國內居民金融行為變化持續調研,充分發揮其互聯網服務優勢,為金融行業的升級提供輔助性指導。
毫無疑問,在疫情影響下,居民的資產配置邏輯出現了一些顯性的變化,特別是對保險配置的重視,投保意識的提升以及對健康險產品的需求,空前高漲。
在12月22日We研究最新發布的《2021年銀行用戶行為大調研報告》的“健康險專題”中,我們得以從數據背后,窺探市場將要展現出的趨勢。
“健康險專題”有望成為保司、銀保渠道等保險相關商業主體的服務指引,一方面結合市場需求進一步撬開消費空間,另一方面反哺機構產品、服務創新,為市場打磨出更好的用戶體驗。
實際上,早在2019年銀保監會就下發了《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管理辦法》,并在文件中從業務準入、經營規劃、業務退出、監督管理等多個方面,對商業銀行銷售保險產品進行了明確而細致的規范,這也讓以微眾銀行等為代表的銀保渠道有了更大的價值釋放的空間。

市場變化一:
消費聚焦健康險種
保障意識進階為投保動作
疫情影響下,用戶的保險意識在提升,根據We研究去年的大調研報告,人生健康保障相關險種已經超過意外險,成為居民配置最多的險種。而今年,We研究進一步推出了一份更加細致、全面的“健康險研究”。
當下,“醫保+商保”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逐漸建成,社保、新農合等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而在商保方面,與醫?;パa的健康險險種則成為消費者青睞的對象。
這兩年受疫情影響,不少消費者的保險保障意識已經快速轉化成了投保動作,健康險消費行為也逐漸固化下來。
調研數據顯示,購買過健康險(即醫療險或重疾險)的用戶(以下簡稱“健康險用戶”)占比 46.4%,購買過除健康險外其他商業保險的用戶(以下簡稱“其他商保用戶”)占比12.9%,未購險用戶占比40.7%(其他商保用戶與未購險用戶簡稱“非健康險用戶”)。

從健康險用戶的畫像來看,這部分人群平均年齡34.5歲,分布中高線城市的較多,二線及以上城市占比為64.3%;家庭情況以已婚為主,占比71.9%,已婚用戶家庭平均月收入及未婚用戶個人平均月收入分別為17614元及10497元,商業保險的了解程度和必要性認知較高,對保險知識選擇“非?;虮容^了解”、保險必要性選擇“非?;虮容^有必要購買”的人數占比分別為43.3%和86.2%。
相較于其他商保用戶,健康險用戶在其他保險產品(車險除外)的配置上都更積極。值得一提的是,健康險用戶中有約14%的用戶購買過“惠民保”。
此外,在兩類非健康險用戶(上述的“其他商保用戶”和“未購險用戶”)中,健康險高潛用戶(指目前還未購買健康險,但在未來1年有購買健康險計劃的用戶)占非健康險用戶的34.4%。
健康險高潛用戶更加年輕,平均年齡32.2歲,城市分布更下沉,二線以下城市占比47.6%,未婚用戶占比達到41.3%。他們的學歷和收入水平相對較低,本科以下學歷占比超過一半,已婚用戶家庭平均年收入及未婚用戶個人平均月收入分別為13764元及8668元,商業保險的了解度和必要性認知也均偏低,但具備初步保障意識,有計劃為自己或家人購買健康險。
無論是健康險用戶,還是健康險高潛用戶,從樣本占比、購買能力和購買意愿等維度的數據不難得出,購買健康險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內居民主動、自愿的消費行為,購買邏輯也從最初的保險機構“要我買”,變成消費者自發的“我要買”。
2021年前9個月,健康險市場保費規模保持了4.8%的正增長。作為與民生福祉、社會治理最接近的商業保險領域之一,健康險正在多重因素的疊加下,迸發出“一騎絕塵”的市場活力。
無論是“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的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還是政府高層言猶在耳的“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發展健康險的真正意義,或已成為全民健康背后的普惠底盤,以及百姓幸福指數最直接的獲得感。

市場變化二:
銷售渠道大變革
用戶行為線上遷移確立趨勢
疫情催化下,國內居民的線上行為逐漸從生活領域擴展到金融領域,這也使得用戶發生于線上的產品比對、問詢、購買等一系列金融需求快速疊加。
根據調研樣本數據顯示,在最近一次購險行為中,線上健康險用戶(以下簡稱“線上用戶”)占整體健康險用戶樣本的19.9%,與之對應的,非線上健康險用戶(以下簡稱“非線上用戶”)占整體健康險用戶樣本的80.1%。

We研究根據線上用戶在決策過程中是否接受了他人輔助,又將該人群進一步區分為“線上自主決策用戶”與“線上輔助決策用戶”。
線上自主決策用戶指的是在最近一次購買健康險時,通過線上方式(公眾號/小程序、App、微信內鏈接、短信鏈接和其他線上鏈接等)和全靠自己的判斷完成健康險購買交易的用戶,整個過程沒有咨詢其他人的意見,這部分人群占線上用戶的49.3%。
線上輔助決策用戶指的是在最近一次購買健康險時,通過線上方式和相關人員(親朋好友/鄰居、線上/電話客服,但不包括線下代理人/經紀人和相關機構的網點工作人員等線下人員)的幫助完成健康險購買交易的用戶,這部分人群占線上用戶的50.7%。
從線上用戶具體購買的險種來看——
“線上自主-醫療險用戶”的家庭平均年繳健康險保費是3964元,比非線上醫療險用戶的平均年繳健康險保費低44.2%;“線上自主-重疾險用戶”的家庭平均年繳健康險保費是3008元,比非線上重疾險用戶的平均年繳健康險保費低62.1%;
“線上輔助-醫療險用戶”的家庭平均年繳健康險保費是3957元,比非線上醫療險用戶的平均年繳健康險保費低44.3%。“線上輔助-重疾險用戶”的家庭平均年繳健康險保費是5340元,比非線上重疾險用戶的平均年繳健康險保費低32.7%。

此外,從調研數據還可以看出,相較于非線上用戶,線上用戶的家庭年繳健康險保費較低,更多購買低價短期的健康險產品,并且更傾向于月繳的繳費形式。
在年繳健康險保費方面,線上用戶的家庭平均年繳金額為3998元,顯著低于非線上用戶的平均年繳金額7475元,且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下,尤其是“線上自主決策用戶”中有約7成平均年繳健康險保費在3000元以下。
在健康險繳費形式方面,線上用戶對于月繳的接受度顯著高于非線上健康險用戶。這與前者偏年輕的人群特征相吻合,也與他們購買更多的是短期健康險產品有關。年輕人群的支付能力有限,月繳可以降低用戶的一部分經濟壓力,吸引了相當部分線上用戶選擇月繳。
不難看出,在疫情催化用戶金融行為線上遷移的同時,也在倒逼供給端的數字化轉型。這也使得無論是保司,還是以微眾銀行為代表的銀保渠道,都要在自身牌照覆蓋范圍內對研發、定價、營銷等環節實現有效創新,以期與新的市場需求相匹配。
這里要特別提一句銀保渠道的創新。
作為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基于業績壓力,銀行在代銷保險產品時更愿意主打“高收益”“理財功能”的賣點。近年來,在國家監管意見的引導下,保險已逐步回歸于保障本質,銀保渠道也將營銷重點放在了對健康險產品的營銷。

市場變化三:
尋找現象級產品
保險產品迭代不斷加速
盡管調研數據中健康險用戶占比僅為46.4%,不到一半,但從健康險高潛用戶占非健康險用戶的34.4%這一數據可以看出,人們購買健康險的意愿并不低迷。
從目前沒有購險原因來看,“已有社保/醫保”是健康險高潛用戶未購險的主要原因,占比 44.9%。其次是“保險產品不夠了解”和“保險產品多,難選擇”,占比分別為 39.7%和 36.8%。

由此可見,商業保險必要性認識有限、保險產品條款復雜、理解及選擇難度大等因素是高潛用戶尚未購險的主要痛點。
而從產品端觀察,盡管從嚴格意義上講,市場中繼“百萬醫療險”之后尚未出現另一個現象級產品,但從此前“百萬醫療險”、以及其他領域產品如“延誤險”的火爆程度來看,只有真正穿透用戶痛點滿足需求、或是靶定用戶潛在需求的產品,才能真正得到人心。
回歸至此次健康險調研,未來健康險賽道或更多從“保險+大健康”、“保險+大家庭”等方面做功課,將有望贏得更多用戶用真金白銀“點贊”。這一點,調研數據也給出了極為明確的數據支撐。
在健康險產品相關的營銷活動中,“提供健康服務(線上問診、體檢、基金檢測等)”和“提供保險方案定制”的吸引力排名較高。
基于健康險用戶、健康險高潛用戶的特征分析,We研究給出以下三大方面的判斷,即線上已購健康險用戶的健康險需求仍有進一步挖掘空間,年輕用戶和下沉地區用戶的健康險覆蓋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健康服務是健康險生態的重要一環。
從計劃購險對象上看,18-29歲的健康險高潛用戶中72.9%考慮未來為父母購險,30-39歲用戶中61.7%考慮未來為子女購險,整體購險計劃中仍體現較強的家庭屬性。
對于購險機構的傾向,有59.9%的用戶選擇了保險公司,31.2%用戶選擇頭部互聯網平臺,15.5%用戶選擇銀行,健康平臺的用戶選擇率也超過10%,整體來看用戶對于購險機構的接受度較為多元。
其中,20-29歲用戶中選擇保險公司的人數占比低于30-39歲用戶,而選擇互聯網機構的人數占比則高于30-39歲,表明年輕一代對于保險公司品牌關注度下降,更加接受互聯網平臺和機構。
另外,據調研數據顯示,新興的購險渠道“健康平臺”更加吸引年齡偏大的30-39歲用戶而非20-29歲用戶,可能主要由于20-29歲用戶群體當前健康狀況良好,健康平臺的使用頻率較低或不需要使用健康平臺。

從購買渠道上看,健康險高潛用戶對于線上渠道的接受度較高,相較于目前沒有通過線上渠道購險的醫療險及重疾險用戶,50.5%的健康險高潛用戶對于未來使用線上渠道購險持“非常愿意”或“比較愿意”態度。

筆者后記
瑞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曾說過:不斷真切顯現的最痛苦的教訓是,沒有任何東西是確定的:總是存在會給你造成重大損失的風險,即使在看起來最安全的押注中也是如此,所以,你最好總是假設自己沒有看到全部。
作為健康服務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健康險可以高效地應對未來的風險和不確定。
當然,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保險方案,只有適合的保險方案。因此,這也需要金融機構們可以基于市場需求、需求變化不斷推出滿足不同客群的大健康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人們獲得幾倍甚至是幾十倍于資金投入的風險抵御能力。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