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支付的上線,成為近期移動互聯網、終端與金融行業的“跨界”關注事件。
不過在外界的各種討論與熱議之時,華為卻依舊保持了一貫的低調態度,沒有做出對外回應。
移動支付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功能應用服務,比如2014年前后中國移動支付大戰,背后是兩大互聯網企業的移動生態與商業布局之爭,最終改變了整個中國移動互聯網版圖與創新步伐,也深刻地影響到了如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可以說,支付就是移動互聯網生態的的“核心基礎設施”,也是推動企業完成生態與商業“閉環”的重要一步。直到現在,京東、拼多多、美團、抖音等都沒有放棄移動支付的突圍布局,原因也正是如此。
那么,華為支付為何選擇此時入局?
鴻蒙系統生態的“根服務”
華為支付的“加速”,實際上始于2019年。
伴隨谷歌停止對華為GMS授權,華為手機在海外市場面向消費者提供的應用服務體驗受到了極大影響。華為為此提前啟用了“Plan B”方案—— 鴻蒙操作系統,其能否成功,取決于三大支點:鴻蒙操作系統體驗度,移動應用生態成熟度,以及全球開發者與合作伙伴的支持。
相比華為在操作系統層面多年來的持續投入與深厚積累,后兩者對華為的挑戰顯然更加艱巨。為此華為于2019年10月啟動了公司歷史上“規格最高、人數最多、最具有挑戰性”的松湖會戰。2020年華為快速推出HarmonyOS 2.0與HMS Core 5.0,以及宣布華為HMS移動生態“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中,支付引擎就是華為為全球開發者提供的“五大根服務”之一,也是鴻蒙系統生態能力與商業閉環的核心組成之一。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華為已經完成了2.4億存量設備的升級,且新產品全部搭載了鴻蒙操作系統。華為2021年年報數據顯示,華為開發者聯盟的注冊開發者已超過 540萬,集成 HMS Core能力的應用超過 18.7萬個,HMS全球應用數量相比 2020年增長 147%,2021年全球應用分發量超過 4,320億次。

龐大的用戶量與快速完善的應用生態,反過來在加速推動華為支付的布局節奏。今年4月,華為支付在華為錢包APP內全面上線,同時華為生態應用也全部支持華為支付,如華為音樂、云空間、華為閱讀、游戲中心等,從應用的收銀臺上看到,華為支付還提供不同力度的優惠。
除此之外,在華為開發者聯盟網站、鴻蒙生態應用接入平臺中,也同期上架了華為支付直連商戶的開發入口。近期國內幾家5A級購票程序已經開發了鴻蒙服務卡片,并上線了華為支付。
也就是說,華為支付通過在用戶端、開發者、產業端的“多向進入”,其移動支付布局落地步伐已經全面展開,這是鴻蒙操作系統與生態走向高成熟度與用戶普及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業界與開發者的預期之內,并非是“突然之舉”。
全場景智慧生活變革的“核心變量”
萬物互聯時代的一大特征,是“去中心化”,包括終端、應用、和用戶入口的去中心化,要求數據無縫覆蓋,服務可以基于用戶所在的場景選擇體驗最優交互終端、為用戶提供主動的智慧化服務能力。
華為終端為此提出了全場景智慧生活這一面向未來新十年的核心戰略,其包含了鴻蒙操作系統,“1+8+N”的全場景終端布局,以及HMS全場景生態服務。
對于用戶而言,無論是在華為五大智慧場景中無縫切換,還是在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中的高度融合體驗,除了需要“1+8+N”終端的高效識別與數據實時流轉之外,全新的支付形態與場景功能創新也是必須要突破的現實瓶頸之一。
以用戶日常使用的手機支付為例,傳統方式是用戶拿出手機-解鎖-打開軟件-找到支付入口-調出支付碼/掃碼-輸入密碼-完成支付。而華為通過軟硬一體化的創新能力,可以支持“雙擊電源鍵”的一鍵直達支付碼,同時保障用戶的通話、視頻或游戲等使用不中斷。這種高效便捷的硬件級場景支付優勢,以及覆蓋手機、平板、智能手機、智慧屏等豐富的多端部署能力,也為華為支付未來的功能創新提供了巨大想象力。
而在出行場景中,華為手機用戶在開車靠近加油站時,會收到一條附近加油站的消息服務,點開消息可自由選擇加油站的油槍號、油號、金額,使用華為支付后甚至無需下車即可完成“全程無接觸”式加油。
截至到2022年4月,華為已經完成了2.4億存量設備的升級,且新產品全部搭載了鴻蒙操作系統。伴隨華為“1+8+N”豐富終端品類的不斷落地,以及鴻蒙生態的快速“補全”,華為支付已經顯示出巨大的創新想象力與智慧場景體驗優勢。比如近期累計銷量破萬、單月交付超5000臺的AITO 問界M5,其智能座艙也基于鴻蒙操作系統,搭配其豐富的車載內外傳感器,預計華為支付結合智感能力將會帶來不一樣的創新支付體驗。
在“1+8+N”終端布局與鴻蒙生態的雙輪驅動下,華為支付的功能與場景創新才剛剛起步。比如2021年華為開發者大會上提到的“支付賦能場景”,支付可以根據用戶不同設備,結合鴻蒙操作系統的自然流轉,無縫覆蓋不同的支付需求。
可以想象這樣的場景:在工作休息時間,你可以用華為筆記本為家里正在上網課的孩子購買支付更多課程,也可以用手機為遠在另一個城市正在用智慧屏觀影的父母購買一部大片。當你在開車出行路上,任何加油/充電、停車等過去需要手機支付的功能,已經完全被車輛接管。甚至當你聽到車機中控正在播放一首好聽的音樂,可以通過語音聲紋識別這首音樂并購買音樂會員服務,此時無論你走到哪里,都可以隨時通過手機、智慧屏、車機中控獲得跨場景“不間斷”的高品質音樂播放體驗。當你參加完聚會,可以用手機打一輛專車,然后通過智能手表隨手支付。而當家里的凈水器提醒你購買更換濾芯,你隨時可以通過家中的任意一塊屏幕通過語音下單并完成聲紋支付……
這些場景只是華為支付“賦能場景”的冰山一角。中國移動互聯網過去十年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只需要一個開放的平臺給予足夠的創新工具與廣泛的用戶觸點,那么產業帶來的巨大創新裂變效應往往會遠超之前的平臺想象。簡單來說,華為支付就像是萬物互聯時代打通產業、開發者與用戶之間的支付“鑰匙”,讓價值創新在全場景、跨終端之間高速流動,讓更多的應用與服務在獲得“主動找人”的能力之后,又可以獲得“隨時支付”的價值創新閉環。
在這個過程中,華為支付正在重構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創新漸緩”的產業現狀,為用戶提供觸達全場景、全應用、跨終端的全新支付體驗,而這也是萬物互聯時代必備的“新基礎設施”之一,這也是華為支付為何選擇此時入局的重要原因。
華為支付和Huawei Pay協同
華為支付上線以來,很多用戶覺得“好像已經用了很久”。
之前被廣大消費者認知和使用的是Huawei Pay,于2016年8月正式發布,是國內首個基于NFC芯片和軟件結合的手機閃付工具,近六年時間的發展,已從手機擴展到了手表等設備。華為支付則讓華為擁有了自主、可靠與便捷的支付工具,進一步完善了支付生態系統,為C端和B端用戶提供的支付能力更完整。相較于手機閃付,華為支付與鴻蒙系統能更好的軟硬協同,如鴻蒙系統跨終端、VR和車機場景,適配性與適用性更加靈活。
概括來講,華為支付可以深入華為1+8+N的廣泛硬件布局與海量終端,通過多端協同完成線上支付,為用戶全場景生活提供無縫式的全新支付體驗。而Huawei Pay基于NFC硬件能力,可以為用戶提供相比軟件而言更加豐富、便捷、高效的支付手段。兩者通過互相融合,從而形成一種全新形態、可進化、可開發的場景化支付解決方案,目標滿足用戶面向未來十年萬物互聯時代的全新支付需求。
不過,盡管華為支付和Huawei Pay各自特點和優勢明顯,但也并非沒有挑戰。比如當前用戶在綁卡上需要分別進行兩次才能完成,并沒有做到一鍵打通,相當于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門檻。作為銀聯長久以來的優質合作伙伴,華為接下來“破局”的關鍵動作之一,就是推動華為支付、Huawei Pay與銀聯體系的深度融合,將簡單高效的支付體驗留給用戶,將復雜的技術相關問題留給自己,共同推動全場景支付作為萬物互聯時代“新基礎設施”搭建完成,從而加速中國在移動互聯網之后再次成為全球產業與標準引領創新的重要一極。

另一個方面,是華為終端同樣可以更好地服務To B市場的商用客戶。今年4月華為宣布全面進軍商用領域,除了發布豐富的終端布局與六大場景解決方案之外,華為還正式宣布:華為支付將率先用于B端場景——為政企、中小企業客戶提供定制化的全場景支付解決方案。
對于商用客戶而言,其對支付的安全性、數據隱私性、功能定制性要求都非常高,而華為支付可以基于華為生物識別+芯片+NFC的全棧技術解決方案,提供金融級的硬件安全能力??梢哉f,如果在國內有某個企業有機會將安全支付技術實現軟件和硬件的完美結合,并且可以快速獲得用戶、產業和開發者的一致認同,那么一定就是華為。
綜合來看,華為支付的推出,無論是對于華為用戶、開發者還是產業合作伙伴來說都有機會成為一個“更優解”,而對于華為而言,無論是現實生存還是未來長期發展都是“必選項”。當然,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華為支付接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短期內也不會改變目前移動互聯網支付市場的兩強格局。
不過對于華為支付而言,其從誕生之初起就不是為了跟如今的移動支付合作伙伴“搶份額”,其目標是為用戶全場景智慧生活創造真正的全新支付體驗價值。
余承東曾數次表態,當下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企業就是有生態的企業,這是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過去十年的遺憾與短板,也是未來新十年必須探索完成的破界方向。在這條道路上,華為比任何企業都明白其中的急迫性與艱難挑戰,這也是如今華為下決心躬身入局支付領域的勇氣與擔當。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選擇“難而正確之路”的華為支付,未來值得期待。
轉載來源壹觀察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