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響鈴
文 | 響鈴說
《長安的荔枝》點燃盛夏的追劇熱情,恰逢今年荔枝迎來大豐收,不少觀眾便打算一邊品嘗清甜荔枝,一邊沉浸在劇集的故事里,讓這份夏日愜意加倍。
不曾想,一打開購物平臺發現,今年的荔枝并不便宜。明明是豐收季,數據顯示,今年廣東地區的產量預計超200萬噸,相較去年的約80萬噸有極大增長。
問題出在了哪里?新華網報道,今年果農面臨著一個意想不到的困境:高昂的物流成本讓豐收的喜悅大打折扣。當地通過電商途徑銷售的果農反映,因為豐年荔枝產量大,銷售價格普遍偏低,相較之下,運費高企現象突出,不少果農還遭遇“運費比荔枝貴”的倒掛困境,給鮮果銷售帶來一定影響。
而在果農的一眾不滿與憤懣之下,首當其沖的物流品牌便是順豐。根據新華網報道,在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同時,順豐除了高額基礎快遞費外,還存在強制加收費用和不同用戶差價較大等諸多問題。
作為本土物流巨頭,順豐與社會勞動者們的矛盾正在悄然激化,而背后的核心是順豐對商業利益與社會價值的抉擇。
高價物流費,是對勞動者的底線試探
與《長安的荔枝》劇里的問題相似,今天廣東的荔枝不好走出去的核心問題依舊是物流。只是過去缺少的是保鮮技術,今天更突出的矛盾在于物流價格。
多家媒體深入廣東荔枝產區采訪,發現今年的果農普遍面臨著運費過高的問題。10斤桂味寄往上海,荔枝價格只是60元,而物流費用達到110元——物流費用遠遠高于荔枝的價值,不斷擠壓果農的利潤空間。
廣東茂名某果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透露,目前他賣了差不多一萬件(荔枝),營業額100多萬元,其中運費就占了銷售額的一半以上。
順豐的物流費用除了基礎的快遞費之外,還會強制收取一筆“保鮮費”。據了解,順豐保鮮費發廣東省內均為3元,省外為5元——這是用于生鮮快件優先上車、優先占用倉位、優先派送的服務費用。 但對于果農來說,他們并不認可這筆額外的費用,“本來就已經收了生鮮類的快遞運費,為什么還要收保鮮費?”
更關鍵的是,在荔枝配送上,郵政快遞不收保鮮費,京東收但收的不多,僅為2元。對比之下,順豐本就較高的基礎快遞費,再加上一筆強制的保鮮費,其與果農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對于整個社會層面而言,郵政快遞行業作為社會先導產業,與其他行業有所不同,具有支撐經濟循環、服務民生需求、推動社會發展的基礎保障價值。簡單來說,無論是郵政快遞,還是順豐、京東等民營物流品牌,他們都有著為社會發展兜底的責任,比如降低社會流通成本,提高經濟效率等。
順豐的高價物流費與果農之間的矛盾,表面是兩者“價格承受力”的沖突,本質卻是物流行業的商業邏輯與農業產業的經濟特性之間的適配性失衡,更是物流作為社會先導產業的功能定位,與農業(弱質產業)對“低成本、高效率流通”的基礎需求之間的深層矛盾。
簡單來說,這是物流品牌對果農等一眾勞動者的底線試探,以此少一些社會先導責任的承擔,多一些賺錢的利潤空間。
企業逐利,“埋雷”在勞動者群體中
與果農對順豐高價印象不同,順豐的基層從業者們所面臨的卻是一場以外包模式為主的“勞務陷阱”。
在黑貓投訴平臺,就有人控訴“勞動者權益遭到順豐嚴重侵犯”,并指出:“順豐速運現成立內部員工辦的外包公司,為了規避法律責任,讓外包公司對勞動人員實施不簽全職合同,以非全合同取而代之,會使勞動者以為該合同屬于試用期合同,嚴重侵犯勞動者權益......”
諸如拖欠工資,不交社保,沒有經濟補償,過度加班,不給加班費,沒有培訓等不合理現象在外包模式下罄竹難書。在控訴中,他寫道,“請勞動者們小心,現順豐速遞已經完全黑化,敢與當今勞動法叫板,欺詐勞動者權益!”
目前,順豐在末端配送等低端環節已經全面采用外包模式,物流行業核心的人力成本被轉移向外部,為順豐擠出了不錯的利潤空間。但,對于勞動者群體來說,外包就意味著不確定性、沒有正式員工的保障。
與果農面臨的困境類似,這種模式的本質也是順豐對勞動者底線的一種試探。這種試探雖說不是單一企業的刻意為之,卻因順豐的行業地位和外包規模而不斷被放大——物流企業在商業成本與勞動者權益之間追求一種“變態的平衡”,短期看是成本優化,長期卻是品牌信任的透支,更核心的是社會責任的淡化。
目前,企業依賴外包模式,對品牌的負面影響已經逐步顯現。根據黑貓投訴平臺相關數據,2024年物流行業相關投訴情況有所改善,相較2023年同比下降14.07%,但涉及順豐的投訴量卻呈同比上升趨勢。截至今年2月18日,順豐品牌投訴量位居當月前三,同比增長95.24%,其中多為丟件、商品損壞、理賠糾紛等問題。
接下來,或許會有越來越多的信號持續傳遞給順豐,乃至整個物流行業。勞動者的底線從來就不是可以壓縮的成本項,當勞動者在權益保障中缺乏安全感,服務質量、企業認同、社會信任都會隨之崩塌。如果不加以調整,順豐與勞動者之間的核心矛盾終將摧毀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盤。
寫在最后
物流行業的本質是“人連接人”的社會先導產業,無論是收派員、分揀員等勞務人員,還是依賴物流的果農,都是支撐順豐從快遞企業成長為物流巨頭的根基。當順豐的商業模式持續對這兩類群體的核心利益形成擠壓,本質上是在透支自己的品牌發展基本盤。這種對立的形成更不是偶然,而若品牌持續漠視,風險終將從“隱性”轉為“顯性”。
私以為,本土物流巨頭身處在中國如此特殊的市場環境下,是必然要承擔社會責任的,其品牌的價值體現在要支撐勞務人員獲得有尊嚴的收入,支撐果農用物流打開銷路,那么企業的規模和利潤才會有扎實的根基。否則,當支撐自己的群體逐漸遠離,再龐大的體系也會像 “空中樓閣”,風一吹就會崩塌。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此內容為【響鈴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響鈴說 Focusing on企業數字化與產業智能化升級,這是關注一切與創業、產業和商業相關的降本增效新技術、新模式、新生態 NO.462深度解讀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嘯獎評委;長沙市委統戰部旗下網絡名人聯盟成員;
3 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 《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志特約評論員;
5 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 “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 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功夫財經學者矩陣成員、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