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可樂手機創始人兼CEO丁秀洪表態,再也無力挽回這家曾經的國產新興手機品牌。
文/唐辰(微信公眾號:天方燕談)
大可樂手機破產倒閉的消息早在去年10月份就被曝光,但一直沒有官方聲明。3月8日,大可樂手機創始人兼CEO丁秀洪承認了這個事實,他稱因為殘酷的行業競爭和資本洗牌等原因,大可樂的一切業務終止,并懇請消費者原諒。創始人親自表態,可能是再也無力挽回這家曾經的國產新興手機品牌。
大可樂手機推出之初,也是很風光的:從2012年11月5日正式發布第一代產品,截至倒閉前共推出了系列8款產品。最高調也是最華麗的一次亮相是在京東的“合伙人眾籌”,以25分鐘1650萬的金額刷新國內眾籌的最高金額紀錄和最快速度紀錄,被譽為“手機行業革命者”。但起義者的大旗還未立上山頭,就已經壽終正寢,不禁讓人感概:大可樂手機是怎么死的?
一、成也互聯網,敗也互聯網
小米手機崛起改變中國手機市場格局后,一大批模仿者爭先恐后涌入。與大可樂手機齊名的還有小辣椒手機、青檬手機、一加手機、錘子手機以及后來身出名門的榮耀手機、努比亞手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標簽:互聯網手機。
所謂互聯網手機,基本都是渠道和營銷走互聯網的輕巧路線,利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營銷,渠道扁平化,通過電商化的模式迅速鎖定年輕、屌絲用戶。在這種風潮興起的初期,手機廠商通過新奇的文案、臆造的概念新詞、饑餓營銷等方式,確實經歷了兩三年的高速發展。
但隨著手機行業競爭的日趨激烈,營銷概念老化失去新鮮感,用戶在市場的教育下更加成熟,互聯網手機品牌增長開始出現疲態。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小米:粉絲開始“退燒”,接連遭遇新品跳票、專利官司以及國際化擴張失利等問題,在國內市場遭遇群狼圍攻,增長乏力,頭頂的光環也逐漸散去。
從根本上講,把發展重心放在互聯網上,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辦法??雌饋硎禽p資產和創意驅動型運作,實際上還是靠性價比取勝。粉絲如何發燒,看重的還是價格優勢。撕開互聯網手機華麗的外衣,你會發現,這些互聯網手機一沒技術沉淀,更像是早期山寨機組裝模式,只是在標準化生產上進化了。二沒供應鏈優勢,僅僅依靠電商平臺,雖然說能夠一定程度壓低鋪貨成本,但畢竟是小眾消費,難以形成規?;瘍瀯?。三沒有渠道優勢,且不說線下渠道,線上渠道出去有限的幾家手機品牌外,都是相當羸弱的。還只是靠價格優勢來吸引消費者。
(大可樂京東眾籌:終身免費換機)
大可樂手機便是如此倒掉的。一款有顏值、有情懷、有質感、有口水、有互聯網概念的產品,再加上當時正在風靡的眾籌,大可樂輕易就包裝出了一個很生動的創業故事,站在風口飛了起來。然而很快,根基不牢,飛到天上后就跌下摔死。真可謂:成也互聯網,敗也互聯網。
二、供應鏈和資金鏈齊斷裂,不死那就太逆天了
(左為iPhone,右為大可樂手機,傻傻分不清楚)
從大可樂手機創始人發布的公告內容說明了該品牌死掉有兩個關鍵因素:資金鏈斷裂、供應鏈斷裂。
手機作為一種標準化程度相當高的工業產品,從設計、組裝、出庫、運輸、銷售再到消費者手中,每一個環節都相當的重要,其中任何一環脫節,就將導致這個品牌的死掉。手機廠商中供應環節做的最完美的就是蘋果了,她會給代工廠商投資擴建生產線,也會建立自己的生產工廠,手機從設計模具達成,到最后進入蘋果商店、電商平臺等渠道,蘋果在每個供應環節都做相當的漂亮。這也是為什么蘋果新品上市,存貨會比國產手機高上不少,即使短暫遇到產能問題,也能很快得到解決。蘋果單品銷量神話背后也是強大的供應鏈控制在提供支撐。
手機市場也是一場資本游戲:榮耀品牌后是華為,努比亞的金主是蘇寧和中興,一加手機有步步高系OPPO的影子,每一個手機品牌在市場廝殺時,都有雄厚的資金在支持,尤其是在蘋果和三星占據手機市場近乎100%的利潤,國產手機賠本賺吆喝的情況下,沒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流,隨時都會倒在激烈的競爭中。單拿魅族來說,雖然已經認了阿里巴巴為干爹,手頭資金稍微寬綽,但從最近幾年魅族的打法來看,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專注工匠近乎偏執做產品的公司了,而是多品牌鋪開、千元機跟上,產品發布周期縮短,最大限度走量鋪貨,搶占市場,進而謀求上市,在資本市場拿錢繼續開拓。
供應鏈和資金鏈任何一條出現斷裂,這家手機廠商必死無疑,更何況大可樂手機兩者皆占,那更是無力回天了。
三、模仿小米未得精髓,結果是“類我者死”
(小米:學我者生,類我者死)
以大可樂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在互聯網思維、營銷策略、粉絲運營等方面都帶有濃重的小米痕跡,雷軍(微博)提出的“專注、極致、口碑、快”七字口訣是小米的成功之道,被大可樂們視為法寶,紛紛效仿,花粉、煤油(魅友)橫行江湖。
然而大可樂模仿了小米的饑餓營銷、創意驅動,卻忽略了小米背后強大的供應能力和渠道能力。在產品供應上,小米有英華達和富士康兩家代工廠,這兩家代工廠的生產能力和品控能力是行業數一數二的;聯發科高端芯片被小米用在低端的紅米系列一下拉低用戶的品牌預期,但聯發科也無可奈何,小米手機出貨量大,誰會跟這樣的大客戶有仇呢?所以,聯發科芯片給人的印象還是山寨低端,這是小米給挖的坑啊,也側面反映了小米的供應能力。
在渠道上,雷軍曾對外宣布,小米網已經是中國除阿里巴巴和京東外的第三大電商平臺了,更不必說線下已經遍地開花的小米之家實體店面。在小米5上市后,更是打通了蘇寧渠道。奉喬布斯為師的雷軍,在渠道上也將蘋果的精髓學到了極致,而這些是大可樂們沒有模仿到甚至可以說是無法模仿的。正是“學我者生,類我者死”,于是,大可樂們就死了。
四、一切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商業模式都是耍流氓
大可樂在營銷過程中,一直在向用戶傳遞著一個概念:低價或者免費。在京東眾籌時更是承諾給眾籌合伙人終生每年“免費換機”。如今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有數據顯示,35%的人認為兩年換一次手機比較合適,26%的人覺得一年換一次手機最恰當。按照這樣的換機頻率,大可樂每年承擔的換機成本是相當大的,在銷售規模達不到小米的量級而且公司資金儲備不充足的情況下,這樣的舉措就是一杯毒藥,加速企業的死亡。
(一切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商業模式都是耍流氓)
回歸到商業邏輯上來,企業的屬性就是以賺錢為目的而存在的社會組織。企業不賺錢,哪來的資金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和服務的改善?周鴻祎(微博)多次在公開場合宣傳360手機(奇酷手機)做硬件不賺錢;小米也是提供性價比極高的手機產品,號稱也不靠硬件賺錢;樂視做的更絕,稱要做生態手機,直接公布手機每個零部件的實際價格,標榜每個零部件樂視都不賺錢,以最低的價格提供給用戶。很多人真的被唬住了,方法論被總結出來,便想著用這種新的模式去做手機。
但實際上,360手機使用360 OS,嵌入大量的自家應用,這就是在占領用戶的桌面,將流量引入到360產品體系的各個角落,創造收入;而小米更是圍繞手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小米產品生態鏈,每個節點都是一片開闊的市場,這也支撐著小米迅速崛起成為估值400多億美金的明星公司。而樂視更不必說,所謂“生態模式”只是虛晃一槍,還是在用傳統的方式做手機,賣手機,只是引入了互聯網的方法而已。這些“成功學”卻被大可樂們極力推崇,但又學不到精髓,結局自然料想得到。應了那句話:一切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商業模式都是耍流氓,不僅僅是對企業自身,也是對消費者耍流氓。
大可樂手機的倒掉,只是一個引子,也標志著它所標榜的免費手機模式的終結。中國手機市場的寒冬逐漸來臨,手機市場逐漸飽和,增長緩慢,再加上技術和專利壁壘,國際化擴張極為不順利,而蘋果、三星拿走手機市場近100%的利潤,手機廠商們的日子也越來不好過。手機品牌已經從單純比拼參數、比拼價格,升級到了比拼用戶體驗、軟件系統和資本運作能力,這也預示著市場的洗牌將快速到來。
大可樂,走好。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