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內容分發平臺2017年的第一炮終于打響。騰訊再展“鋒芒”,宣布推出芒種計劃2.0,再支持12億元給堅守原創、深耕內容的自媒體創作者,這個數字,是去年的6倍,無疑今年騰訊為攫取更多流量是下足了本錢。
只要播下充滿希望的種子,精耕細作,必將收獲最為豐碩的果實。秉持著這個信念,去年3月1日,騰訊宣布正式啟動芒種計劃。
爭奪流量的大軍
事實上,爭奪流量的無硝煙戰爭從未離開過內容分發平臺。
2月23日,今日頭條向頭條號作者發郵件稱,頭條號社交功能即將上線,作者有更多機會去實現粉絲互動和內容變現。
2月下旬,一點資訊、鳳凰網發布了“2017自媒體戰略”,宣布將與視覺中國、秒拍、小咖秀、一直播、美攝五大平臺達成戰略合作,實現產品后臺的全面打通。
1月8日,今日頭條開始扶持獨立音樂人,旗下欄目“中國新唱將”通過官方微博宣布八組獨立音樂人即將入駐。
去年12月,一點資訊聯手分答試水語音分發,分答上已經積累的海量優質語音內容將進入一點資訊,能被一點資訊用戶直接收聽。
13日,天涯社區宣布將正式發布自媒體產品“天涯號”,創作者可以文字、圖片、短視頻、語音等形式進行創作,還可以通過直播功能展示自己的才藝和作品。
12月1日,UC推出獎勵內容創作的“W+”量子計劃,宣布投入10億元的專項基金,對優秀內容創業者進行創作和廣告分成兩方面的獎勵。每個月內,優秀內容創作者將獲得萬元獎勵,并推出內容評定標準。
11月23日,百度百家號宣布2017年給內容分成100億,同時發布百度寫作大腦。
11月14日,鳳凰號與一點號的內容實現共通,即一點號的內容能在鳳凰新聞客戶端、鳳凰網、手機鳳凰網得到分發,反之,鳳凰同樣。
9月10日在2016年合一集團(優酷)開放生態大會上,合一集團、微博、UC三家共同宣布成立“視頻文娛大聯盟”,實現賬戶內容全面打通。
九月,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宣布,將拿出10億元人民幣補貼短視頻創作者,助力短視頻創作的爆發,平臺正式進軍短視頻領域。
去年6月23日,今日頭條宣布啟動金字節科技報道獎,基于內容生產的專業標準,評選出當月最優秀的科技內容。
5月,UC宣布推出“賦能媒體”計劃、發布UC訂閱號,升級為媒體平臺。
4月19日,網易推出“網易號”,自媒體由網易直接提供現金補貼。網易表示正在計劃投入更多流量、資源、人力和資金來扶持 100 個PGC視頻自媒體,實行“媒體合伙人”制度。
去年3月10日,今日頭條宣布將成立2億內容投資基金,目標是投資300家新媒體創業團隊,早期項目的砸錢金額在人民幣30萬至100萬范圍內。
1月,微博宣布將針對微信公眾號優質作者正式開放綠色通道并將拿出4億元與自媒體作者分成。分成模塊涵蓋微博打賞、付費閱讀、廣告分成、KOL營銷等。
騰訊近日拋出12億,實質只是以上一系列斗爭的延續。
從過去一年多各大內容分發玩家的動作來看,總體而言,內容平臺的發展階段大致經歷過“爭奪人”——“爭奪內容”——“抱團取暖”——“形式創新”的階段,錢是爭奪的手段,抱團的目標是不被打敗,創新的目的是突圍,歸根結底是為了流量背后的錢。
格局變化仍然快速
據艾媒咨詢,去年移動資訊平臺活躍用戶分布排行上,騰訊新聞、UC頭條(UC頭條獨立APP和UC信息流板塊)、今日頭條分別以39.8%、35.3%、32.8%的用戶滲透率排名前三。此外,進入移動資訊平臺活躍用戶前十的還包括網易新聞、搜狐新聞、鳳凰新聞、新浪新聞、ZAKER、澎湃新聞等。
這份數據乍看好像并無特別之處,但是阿里系的UC頭條上線僅7個月就交出了一張只落后騰訊新聞不到5個百分點的成績單成為巨型黑馬,形勢格局變化得如此迅速,騰訊的神經不為之一緊才怪呢。
而且更有報道稱,UC信息流的日曝光量已經達到90億,內容大盤上已有超過18萬的內容提供方,作為分發平臺,截止去年底已有18家自媒體在該平臺獲得過億的閱讀量。而微信方面,中國青年報社近日對2001名受訪者做了一項公眾號閱讀調查,調查的結果卻是,64.9%的受訪者表示平時很少看,其中13.6%的受訪者都不怎么看,51.3%的受訪者“只??磦€別的”。僅35.1%的受訪者都會經???。
牽一發而動全身,公眾號降溫,騰訊旗下的內容分發平臺該是提醒警覺的時候?;蛟S此時顫抖的遠不止騰訊一家。
布局與被布局
如此激烈的互聯網戰爭,上一回發生還是在三年前,人稱“千團大戰”。
據2014年6月團800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上半年團購網站數量僅剩176家,相比于2011年8月最高峰的5058家,存活率僅3.5%,這相當于人類癌癥晚期的存活概率。美團、大眾點評、百度糯米成為寡頭后便占據八成以上份額。
內容分發平臺的戰爭史會不會趨同于“千團大戰”,目前尚不明朗。畢竟團購網站比拼的是單純價格優勢,而內容分發平臺可以一較高下的維度除卻文字還有原創視頻、原創音樂。這里就涉及領域細分與否的問題。
在細分領域雖然體量不大,可是讓其他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已經有B站這樣的奇葩存在。由此看來,專注一個類型的內容分發未嘗不是平臺的一條出路。
如今各大內容平臺內容趨同、功能趨同、算法趨同,看起來是大繁榮大發展,實際上,各類平臺的優勢凸顯不出來,洗牌進程就不可能提升速度反而陷入膠著。
另一方面,日益同質化的內容分發平臺,尤其是那些抱團取暖打通關系的平臺,到最后還是會面臨內容同質化的問題。當自媒體人將其原創布局在所有分發平臺上、并沒有有所側重,此時,獨家內容的優勢會得到極大凸顯,平臺的興衰很容易被牽制在頭部自媒體人的一念之間?,F在正布局的平臺們,到最后還是會被優質創作者反過來選擇。
布局與被布局,是相對的。
目測今年,內容分發平臺之間的角力賽仍有諸多變數。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各大平臺未來好一段時間仍會往優質內容創作者身上砸錢(尤其是原創視頻),分到各位自媒體人手上的錢只會變厚不會變薄。和風口時期不同的是,如今恐怕只有足夠優秀的內容原創者才能分一杯羹了。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