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o id="vljxk"><rt id="vljxk"><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rt id="vljxk"></rt><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delect id="vljxk"></delect></rt><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

當前位置:首頁 >  營銷 >  移動營銷 >  正文

錦鯉蛻變:從溺寵一人到全民狂歡

 2019-01-29 17:19  來源: A5專欄   我來投稿 撤稿糾錯

  阿里云優惠券 先領券再下單

我一直覺得,人類每一次媒介技術的飛躍,往往都會將歷史上所有沉淀下來的文化傳統,換一種方式重現一遍。

年關將至,最應景的案例就是紅包。彈指一揮間,從2014年算起,春節紅包大戰已悄然來到第6個年頭。由于兼具支付與社交屬性,在網絡效應的激蕩下,紅包這種傳統之物,釋放了更驚人的生命力。

在公眾一端,就像是每年春晚的如約而至,搶紅包已深度嵌入到每個人的春節流程中,成為指尖上的新民俗。在互聯網公司一端,也將紅包視作解鎖流量池,喚醒活躍度的最大密匙——甚至包括羅永浩投身的聊天寶在內,一批新銳社交產品在許多基礎體驗尚未羽翼豐滿之時,就迫不及待地加入紅包功能。

但正如同社交網絡遵循“強者恒強”的收益遞增原則,紅包亦如此:更繁茂的商業扶持,更簡潔的參與方式,更龐大的參與資源——加之用戶自身的使用慣性,往往會讓巨頭的紅包游戲更深入人心。尤其在今年,巨頭們對紅包偏愛有加,不同于大多數時候微信,微博與支付寶的相愛相殺,百度和抖音等其他玩家,今年早早宣布參戰。

當然,用“參戰”形容今年的紅包格局,似乎有些過了。隨著移動支付格局塵埃落定,就像是大城市過年鞭炮的逐年暗淡,今年巨頭們的紅包鏖戰,火藥味似乎正在變淡,各巨頭在對待紅包的態度上,整體上趨于理性,轉而開始比拼創意和有趣:支付寶為“五福”增添新花樣,微信進軍“To B”,推出企業定制紅包,微博讓紅包飛活動再度開啟,讓人再次窺視到社交媒體的影響力。

不難發現,作為信息時代的一個新物種,在互聯網巨頭的滋養下,紅包正不斷催生出新的變種,我相信,只要媒介技術仍在不斷更迭,它就會一直進化下去,成為中國人春節期間短暫的歡愉。

皆大歡喜

今年的歡愉,與兩個字尤為相關:錦鯉。

眾所周知,錦鯉玩法已成為2018年社交媒體互動的樣本,無論是支付寶還是王思聰的錦鯉抽獎,都在全網造成非凡反響,一大批品牌營銷也順勢孵化出各種色彩斑斕的“錦鯉”。

然而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錦鯉”,是少數幸運者的游戲,其制造的大眾輿論福祉,似乎最終也更偏向商家一端,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今年讓紅包飛惹眼的原因,紅包不再是只屬于極少數人的權利,成為春節期間社交媒體上最重要的“社交貨幣”。

而為了惠及大多數人的利益,用戶在個人主頁和信息流等入口就可找到錦鯉紅包,轉發錦鯉微博并關注博主即可抽獎。微博將聯合主流媒體,明星名人,微博大V,各行業KOL,企業機構,為用戶送出現金和實物等福利。譬如1月16日,吳亦凡公布了2019年讓紅包飛的首個錦鯉活動,100名網友平分100萬元,每人一萬元。1月21日,央視新聞在微博發布#送愛回家#話題,發布錦鯉微博,率先送出200張機票,不到24小時,微博視頻播放量突破2100萬次,互動量達190萬,而在隨后一天時間,黃曉明,吳磊,羅志祥,張一山,戚薇和白宇6位錦鯉福星分別對這條微博轉發加碼,每人額外送出100張返鄉機票,活動共計800張機票。

這些例子印證了一點:當“錦鯉”從溺寵一人變成全民狂歡,讓更多人分享紅包的喜悅,才是“重在參與”四個字最真誠的含義,亦是最符合中國人“皆大歡喜”質樸訴求的價值皈依。

逐層發酵

事實上,除了蘊含不同類別的參與賬號,其影響力同樣表現在不同性別網友參與的“逐層發酵”。

如果將今年讓紅包飛活動劃分階段,第一階段應屬由一線明星領銜抽獎,在這一階段,女性用戶是當之無愧的主力,代表活動無疑是張雨綺通過微博尋找“包姐”,為中獎用戶送出10款紅色大牌包包,“包治百病”嘛,不到4小時,該微博轉發量到40萬,最終轉發量達200萬。

但在我看來,用明星“帶節奏”并不稀奇,真正重要的是正在發酵的第二階段:隨著軍事和游戲等垂直領域參與賬號的增多,錦鯉紅包盤活了一大批男性用戶。

你知道,正如大家將男性戲謔為“消費鏈”的最底端,相比女性用戶,在大概率上,男性對娛樂喧囂的敏感度更低,更重要的是,由于“親社會性”比女性要弱,男性在社交平臺主動分享的意愿更低,甚至有很多學者用“男性是點,女性是線”形容未來人類的線上關系。但是,受益于微博垂直化戰略的卓越成效,更多細分大V的參與,讓更多男性用戶開始——甚至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被卷入微博紅包游戲。

某種意義上,用戶對錦鯉紅包的逐層發酵,是回眸微博垂直化生態愈加完善的又一面鏡子。你看清晰地看到,無論是作為排頭兵的一線明星,還是擁有最大公約數屬性的大V和kol(比如@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兒和@非天夜翔等等),自身通過活動完成社交資產積累的同時,最終讓所有人一齊聚攏在“讓紅包飛”的歡愉中。 

從傳播學視角,這足以令人欣喜,畢竟互聯網傳播“常識”告訴我們:在分眾時代,熱門與冷門,主流與非主流,中心與邊緣之間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有學者甚至斷言:“從來沒有所謂的‘大眾社會’,只有生產大眾社會的方法”——但在微博上,這一“常識”似乎并不令人信服,平臺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用戶參與圈層,比如微博就通過“皆大歡喜”的紅包,讓不同細分族群的“分眾”,逐漸匯攏并最終浮現出一個相對清晰的“大眾”形象。

從這個角度,微博與春晚,其實特別像是線上線下的一體兩面:線下的春晚舞臺,有你熟悉的,也有你不熟悉的,作為全民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必須打破所有人的圈層;而在線上,年復一年,雖然春晚合作伙伴一個接一個,但“大眾”對春晚的任何稱贊與吐槽,微博都是首選甚至唯一平臺。

這讓我想起羅振宇一個很妙的類比,大意是:“在一個大廳里,有無數的門,每一個門都排著長隊,每個人都不敢離開這個隊,而我在這個大廳里跳來跳去,推開一扇陌生的門說,大家看一眼這個,然后關上了,對所有愿意看過來的人,我相信我是有價值的。”微博更是如此,在這片不斷放大的廣場,每個人既可以“蜷縮”在自己的角落,更可以突破繭房,東張西望,主動探尋或偶遇廣場上別人的角落,從而打開一扇扇精彩的大門。

我還記得,2013年初,在啟動中小V和垂直化戰略前,春節前一次高管例會上,CEO王高飛讓每位高管過年回家時思考一個問題:“因為_____,你會向老家的親戚推薦使用微博?”

如今六年過去,每個人都有自己用微博的理由。而今年春節,享受紅包的愉悅,成為他們共同的理由。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

相關文章

熱門排行

信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