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聚美優品完成了私有化,正式退市了。
還差一個月,就是聚美優品上市六年的生日。但這個曾經被稱為“中國美妝電商第一股”的聚美優品,從風光上市到私有化退市,也僅僅用了六年的時間。
2012年,一句“我是陳歐,我為自己代言”的廣告詞火遍大江南北。廣告中年輕的陳歐一記重拳打破眼前象征著阻礙的那層玻璃,伴隨著毅然決然的眼神,堅定說出“你否定我的現在,我決定我的未來。”
幾年后,決定自己未來的陳歐,迎來的卻是聚美優品的黯然退場。
私有化夢想成真
2020年2月25日,聚美優品宣布,已經與超級投資環球控股有限公司(母公司)和聚美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買家)達成最終的私有化協議。根據協議,預計以每股2.0美元或每股ADS20.0美元現金收購已發行的普通A類股和美國存托股份。
協議達成當日,聚美優品逆勢大漲超過26%。此后買方團通過要約收購方式收購了超過63.7%的普通A類股,截止4月9號,聚美優品買方團已經持有上市公司約96%的股票權,簡易合并正式啟動。
4月15號,聚美優品宣布完成私有化,成為買方團擁有的私人控股公司,正式從紐交所退市。也讓曾經紅極一時的明星企業,最終淪為了“過氣網紅”。
其實早在2016年2月,聚美優品就因為“估值過低”發出過私有化要約,價格為每ADS7美元。但是不足發行價三分之一的價格,難以讓聚美優品的中小股東滿意,也讓聚美優品在資本市場上的商譽降到了冰點,“為自己代言”的陳歐也被業界稱為“陳七塊”。
自然,上次的私有化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時隔四年,陳歐從“陳七塊”變成了“陳二塊”,聚美優品的私有化卻出乎意料取得了成功。
這背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方面近期全球資本市場持續動蕩,市場的避險情緒高漲。而此時聚美優品的私有化為市場提供了少有的確定性因素,滿足了部分股東刻意避險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市值持續走低的聚美優品,業績也不盡如人意,導致聚美優品的股票流動性較低,投資機構也相繼推出,融資能力基本喪失。這對股東而言,并沒有任何益處。
這種困境之下,聚美優品并沒有什么價值能夠吸引股東繼續持有,也讓聚美優品的私有化變得意外輕松。
聚美優品步步走下神壇
聚美優品業績的頹勢,早已顯現。
2014年5月,成立僅五年的聚美優品赴美上市,陳歐成為了“紐交所史上最年輕CEO”,身價到達13.87億美元。同樣聚美優品的股價在巔峰時觸及37.99美元,市值高達55億美元,也成為當時除了天貓、京東之外最被看好的平臺。
但是在巔峰之后,很快就走在了下坡路上。
同年7月,一家供應商被曝通過偽造品牌授權書和報關單等材料,在各大平臺兜售假貨,這些平臺包括京東、亞馬遜中國等主流電商,而聚美優品作為其中一員,也承受了巨大的影響。
接踵而至的“打假風波”中,陳歐忍痛斷臂求生,砍掉了所有第三方平臺的化妝品業務,只做對供應鏈把控更深的自營模式。雖然陳歐一再澄清和保證,但假貨標簽卻難以撕去,導致了用戶和營業額的斷崖式下跌。
與此同時,各大巨頭的擠壓與新勢力的迅速崛起,也讓聚美優品的生存變得困難。電商巨頭天貓京東、新興勢力唯品會等電商的無情擠壓,讓聚美優品這類垂直電商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夾縫求生。
根據艾媒數據顯示,在2019年中國消費者購買化妝品渠道分布中,近五成消費者更加傾向于在綜合電商平臺購買,其次是化妝品專賣店、百貨商場專柜。對比之下,僅有9.9%的消費者會在化妝品垂直電商平臺購買。
其實早在2017年,聚美優品在中國的用戶滲透率就僅為1.70%。而淘寶、京東等綜合電商的用戶滲透率則分別達到53.3%、20.60%。根據易觀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網絡零售B2C市場》中數據可知,2019年三季度聚美優品的市場份額從巔峰時期的22.1%下跌至僅剩0.1%,而天貓、京東分別占據63.1%和25.7%。
巨頭電商平臺已經覆蓋了消費者的需求,如果垂直電商沒有足夠的差異化,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聚美優品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沒有李佳琦這樣的頭部KOL帶貨引流,沒有拼多多“百億補貼”的豪氣,也沒有小紅書一樣優質的社區內容,聚美優品難免被淘汰。
這些種種原因讓曾經紅極一時的明星企業聚美優品,最終跌落神壇,暗淡退場。
難破的生死迷局
博弈之中,聚美優品的每一次落子,似乎都是錯子。
聚美優品趕上了電商和團購的熱潮,從創立之初就手拿金鑰匙,但聚美優品卻打爛了這一手好牌。在主營業務垂直電商的持續低迷之中,陳歐像是“病急亂投醫”一般嘗試著更多的可能性。
不僅是美妝垂直電商,陳歐還投資了跨境電商、母嬰社區寶寶樹,試水了時尚影視劇,推出空氣凈化器以及“趣頭條版”抖音刷寶,在共享經濟大火的時期還收購了共享充電寶品牌街電。不難看出,聚美優品的多方探索可謂是四面開花,但都被投資圈視為不務正業。
聚美優品在關注這些毫無關聯業務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將原有的垂直電商業務逐漸邊緣化。這便導致了一種諷刺的結果,提起“我為自己代言”這句話,消費者會有印象,但聚美優品這個名字卻在逐漸淡出大眾視野,甚至消失。
不得不承認,聚美對街電的收購,成為其眾多錯子中惟一的亮點。在“共享+”的熱潮席卷創投圈的時候,共享充電寶成為風口。在行業內瘋狂的融資和洗牌之后,街電出乎意料成為頭部玩家,占據不小的市場份額,并對外宣稱已經盈利。
根據Trustdate報告,2019年共享充電寶市場總體實現了穩步增長,其中街電占據了28.6%的市場份額。全年用戶規模達到1.5億人次,逐步滲透商場、餐廳、機場以及休閑娛樂等主流消費場景,其中商城滲透率為61%,餐廳為55%,機場為54%。
似乎街電成為了聚美優品新的未來,但事實卻并非那樣美好。
一方面,在2019年下半年,共享經濟回暖,資本的密集入場讓頭部玩家街電也倍感壓力。美團宣布重啟共享充電寶業務,小怪獸也完成5億元C輪融資,這些勢力的加入,勢必會對共享充電寶市場進行搶占,讓街電的前路充滿未知。
另一方面,伴隨著疫情的影響,倚重線下場景的共享充電寶被“打入冷宮”。沒有收入、現金流枯竭都是共享充電寶企業在疫情之中不得不考慮的生死存亡問題,街電也不例外。就算在疫情結束之后,高昂的入場費用、單一的盈利模式、較低的競爭壁壘都讓街電命懸一線。
從多方的探索不難看出,陳歐想要再造一次2012年的流量神話,但卻急于求成,沒有踏實做好一項業務,甚至放棄了主業。傳統主業的持續低迷,新業務發展的撲朔迷離,都讓聚美優品陷入了一個難以破除的死局。
多元化并不是壞事,但是沒有重心的多元化,毫無關聯的淺嘗輒止,這些并不可取。
十年的聚美之路,見證了一個明星企業從成立到巔峰再到沒落的歷程。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聚美優品的私有化并非只是暗淡一片,也許還有會新的生機。
隨著私有化的完成,公司將會擁有更加靈活的謀劃布局和產業轉型,未來能否成功,就要看陳歐能否實現那句“我決定我的未來”。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