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2017年、2018年的瘋狂之后,摩拜與ofo兩個共享單車雙雄已經灰飛煙滅,整個共享單車市場只留下了一地雞毛。不過,在經歷了洗牌之后,三個后來者哈啰、青桔和美團成為了共享單車市場新的競爭者,再次掀起了激烈的競爭。
8月13日,滴滴旗下青桔單車推出了三款新車,朝著已經趨于平穩的共享單車市場中再度投入了一顆“深水炸彈”。新一輪的共享單車大戰似乎又觸之即發。這一場新的戰爭,又是否會像第一場共享單車大戰一樣,兩敗俱傷,最后只剩下一片殘骸呢?
一場大戰過后,只剩一地炮灰
2014年3月26日,ofo成立,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共享單車企業,其初期僅在北大校園內供校內師生使用。憑借著掃碼開鎖、無樁和電子鎖等新穎的設計迅速引起了熱議,共享單車的熱潮開始席卷全國,由此拉開了中國共享單車戰爭的序幕。
2015年,摩拜成立,兩個國內共享單車“第一代”巨頭的出現加速了國內共享單車戰爭的開始。在看到ofo和摩拜所獲得巨大的成功之后,2016年共享單車的熱度迅速達到的頂峰。據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有超過20多家共享單車企業共存。此外,資本似乎也極為看好共享單車市場。僅2016年一年內,共享單車行業的融資額就超過了30億元。在一輪接著一輪的融資之下,狂熱的資本似乎為共享單車行業描繪出了一個光明的前景。
隨著共享單車的盛況達到頂峰,衰敗也隨之而來。持續不斷的燒錢、入不敷出的微薄收益、瘋狂的搶占市場而忽略對需求的調研大量投放單車所帶來高昂的運營成本,以及“共享經濟”熱度的逐漸降溫……在這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共享單車行業迎來了衰敗潮。
大戰的終局隨之而至。2018年3月,融資額曾排名第三的小鳴單車宣布破產,成為了這場戰爭中的第一撮炮灰,第一共享單車大戰的終曲也由此拉響。
緊隨其后,悟空、酷奇……一家家曾經風光無限的共享單車企業,一夜之后已經風光不再,紛紛成為了這一場大戰中的炮灰。站在頂端的摩拜與ofo也沒能幸免于難,從天堂直接掉落進深淵,與一眾單車企業,一同成為了這一場戰爭的犧牲品。
摩O相爭,哈啰得利
在這場戰爭中,ofo敗走跑路,摩拜寄人籬下,共享單車市場似乎變成了一片廢墟。不過,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最后的勝利果實卻被哈啰吃下。
成立于2016年10月的哈啰相較于摩拜和ofo可以說是后來者,當時的兩者已經瓜分了整個共享單車市場的80%以上。在摩拜的背后站著的是騰訊,而ofo則先后拿到了阿里、騰訊以及滴滴的投資。“無依無靠”的哈啰為避免與兩大巨頭產生直接沖突,前往三四線城市以及景區等下沉市場成為了哈啰發展方向。
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在摩拜ofo等一眾共享單車企業在一線城市爭的你死我活的時候,哈啰已經悄然將觸手升到覆蓋了大部分的三四線城市。在摩拜ofo等還在爭奪大城市的時候,哈啰已經建立起了覆蓋全國100多個縣市的網絡,因此成為了這一場戰爭中的最后贏家。
不過,在哈啰漁翁得利,成為了共享單車的霸主之后,又有兩個競爭者出現,掀起了一場新的較量。
2018年,滴滴推出了自己的共享單車品牌青桔,正式進入共享單車領域。美團則在騰訊的促成下收購了摩拜,強勢進入共享單車市場。至此,新的共享單車格局形成,黃、綠、藍三足鼎立,在已經平靜了的共享單車市場中再度掀起了一場大浪。
共享單車已死,共享電單車當立
在共享單車市場經歷了巨變之后,共享電單車似乎成為了新的選擇,不過共享電單車并非巨頭們首次涉足。早在2017年,摩拜、ofo及蜜蜂出行等平臺就已經紛紛開始試水電單車業務。然而本應前途光明的共享電單車卻一頭撞了墻。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紛紛發布文件,對共享電單車“不鼓勵發展”或“暫不發展”,其他一線城市也紛紛叫停了共享電單車。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共享電單車市場毫無起色。
但現在,不少城市的街頭開始出現各色的電動助力車和電單車,此前的共享單車正在逐漸的被替換成電單車,共享電單車似乎又已經卷土重來。
根據艾媒咨詢所發布的《2020中國共享電單車安全管理專題研究報告》預計,5年后共享電單車收入規模將達到200億元。巨頭們似乎已經將共享電單車視為了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
巨頭們爭相進軍電單車業務,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其擁有遠超普通人力車的盈利前景。根據iiMedia Research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電單車收入規模達到30億元。隨著共享電單車的投放規模持續擴大,疊加大眾共享出行意識的提升進一步推高共享電單車的日常使用率,預計到2025年共享電單車的收入規模將超過200億元。
雖然共享電單車有著比較好的利潤轉化率,但是其仍然面臨著諸多的風險。高昂的制造成本、有限的停放場地以及一定的安全風險。此外,地理環境和政策因素也將成為共享單電車未來的發展阻礙。比如北方寒冷的天氣以及南方的濕熱環境對電單車電子元器件的影響,各省市對于共享電單車的不支持態度,都會極大的影響到未來發展,因此共享單電車的面前仍然擺著較多的問題。
但這些都不能成為共享電單車成為未來兩輪共享出行市場發展的主力。首先,疫情成為了推進共享電單車的發展的一大助力。在疫情防控期間,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單車成為了普通民眾的出行新選擇。此外,由于需要佩戴口罩,騎行普通人力自行車不太方便,而電單車則沒有這樣的影響,極大的提升了普通民眾對于共享電單車的認可度。
其次,雖然當前共享電單車的普及度較低,且主要運營范圍還僅僅在三四線城市。隨著共享電單車覆蓋范圍的不斷擴張,一二線城市廣闊的市場前景將有利于共享電單車的發展。
此外,政策的利好將能加速共享電單車的普及。2019年4月15日電動車“新國標”正式實施,給共享電單車帶來了新的機遇。雖然當前眾多一線城市對于電單車暫時處于不支持的態度,但是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推出實施,共享電單車將能夠吃到之一波政策紅利,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綜合來看,共享電單車可以說是目前取代共享單車,成為未來兩輪出行市場主流最為有力的競爭者,憑借著高效的用戶使用率和高利潤轉換率,共享電單車似乎是共享兩輪出行企業的最佳選擇。
競爭加劇,新一輪大戰一觸即發
在新的三個共享單車企業背后,所爭奪的已經不僅僅是兩輪出行市場,更多的是一整個生態業務進行整合。
被阿里收購了的哈啰,一方面是為了布局出行領域,建立起一個集打車、換電以及共享兩輪出行等于一體的生態體系,同時借助于兩輪出行所帶來的龐大流量和用戶,并將其引入到自身本地生活服務的布局之中。
美團收購摩拜,則是希望完善自身的本地生活服務,實現超級平臺的生態閉環。在收購了摩拜之后,摩拜所擁有的龐大數據和用戶也將融入進美團自身的生態體系之中,兩輪出行業務反而沒有那么重要。
滴滴則是希望借助于青桔,通過在兩輪業務上的布局來形成一個從四輪到兩輪的出行生態閉環,將自身原本的四輪出行護城河擴展成一個完整的覆蓋兩輪和四輪的護城河,提升自己的業務壁壘,同時將其在四輪出行所獲得的經驗應用到兩輪出行之上,從而完善自身的整個大出行生態的布局。
哈啰正在借助出行業務進軍本地生活領域;美團則是通過融合自身的超級平臺,期望切入出行領域;滴滴則是希望借助兩輪出行,完善自身出行業務護城河,并朝向建立一個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大出行生態。
這一場觸之即發的新一輪角逐已經超越了此前共享單車的領域,更多的是三大單車企業背后的巨頭在進攻對方優勢領域的碰撞。在經過了多年的沉淀,這場競爭更多的會是雙方技術以及運營能力之間的對抗,而非此前單純的資本對決。隨著這些企業的業務重合范圍不斷增加,相信這一場新的風暴也將隨之而來。
本文來源:松果財經,轉載請注明版權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