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能相對論
作者|易小芳
這是一次升級,更是一場變革。
2021年9月,新浪新聞全新發布“知未知,見未見”slogan,從“智能媒體平臺”升級為“智能信息平臺”。
“能看見”的品牌升級背后,需要有“看不見”的“內功”來承載。而支撐新浪新聞品牌升級的“內功”,某種程度上,帶來的就是一次新聞資訊的行業變革。
知未知、見未見,才能填滿求知欲
對于新聞資訊行業來說,2016年算得上是一個分水嶺。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報告稱,經由算法推薦模式分發的新聞數量超過網絡新聞總量的50%而一舉成為中國用戶獲取網絡新聞最主要的方式。
當新聞傳播領域快步進入了智能化發展時代,算法成為了新聞資訊平臺“標配”之后,在能獲取更豐富多元的信息之外,算法的“弊病”也暴露無遺。
一方面,算法實現的智能推送資訊服務模式,是系統通過各種維度的用戶數據,去判斷用戶的內容偏好,然后為了讓用戶停留時間更長,“喂養”式地讓用戶沉浸其中。尤其還是“千人千面”的定制化服務,這也使得獲得的資訊越來越多,不同群體之間的信息鴻溝也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由于算法讓用戶接受的信息呈現出短和快的特點,留下來有用或者值得思考的并不多。若想要在算法“喂養”之外收獲優質內容,用戶就需要付出更高的選擇成本,去自我搜索優質信息。
從而,就算信息爆炸,但“喂養”式的內容仍然無法填滿求知欲。就如柯勒律治那句話“到處是水,但沒有一滴水可以喝”。
這一現象,美國法學家凱斯·桑斯坦在2006年出版了著作《網絡共和國》一書就有提及:“互聯網時代,人們面對海量劇增的信息,會傾向于從中選擇符合自己喜好的加以吸收,結果每個人攝取的內容范圍,都將變得越來越狹隘。”
改變需要發生。
新浪新聞先走出了這一步。通過以“智能媒體平臺”到“智能信息平臺”的升級,提出“知未知,見未見”的slogan,滿足的用戶更深層的“知與見”,為用戶提供兼具品質與品味的智能信息服務,讓用戶充分獲得優質內容,不僅看見新聞,還能形成自己的洞見, 提升用戶的自我滿足感
捕捉注意力,信息還需以“增值”陪伴用戶
具體怎么做?
從用戶想要逃離算法“喂養”渴求優質內容就可以看出,新浪新聞的品牌升級是從技術、內容以及用戶體驗三個方面,來將品牌升級“具象化”,為信息“增值”,深層滿足用戶的“知與見”,并陪伴式地與用戶一起成長。
首先,在技術角度,新浪新聞通過人機協同讓AI發揮大價值,保障公共信息的品質,滿足個人需求的品味,讓技術真正成為用戶的伙伴,助力美好生活。
獲取信息的方式渠道,無論可以多么智能高效,最終的落腳點都需要是以用戶的目標與需求為基本出發點。但是在如何讓信息有品質有品位這兩方面,光靠AI算法,仍然有著明顯的缺陷。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到處是水,但沒有一滴水可以喝”的現象。
對信息的“品質”與“品味”一直都有自我追求與堅守新浪新聞,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早在2018年,微博COO、新浪移動CEO王巍就公開表示過,“做出優質內容,再結合用戶興趣去推薦優質內容,讓人工與智能相輔相成”。
從而,在新浪新聞的升級中,技術不僅是手段,還被賦予了正確的價值觀,讓“智能信息”不再是冰冷的推送。畢竟,只有通過有溫度的「人」與有效率的AI進行人機協同,才能真正做到智能信息兼具品質與品味。
比如在“貨拉拉女乘客跳窗身亡”事件中,在AI探測到相關微博的數據異洞之后,正是基于人工編輯的專業判斷,并在核實真實性后向全網推送。最后這條新聞才得以成為了全網熱點,并讓社會各界并從網約車平臺的安全保障度、當代女性的社會安全感等多方面進行深入點評和思考,引發了全社會的反思。
這樣的信息分發方式,就如王巍此前曾提出的,“以人為中心的AI發展道路,才能讓技術真正成為我們的伙伴,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加美好。”
其次,在內容層面,新浪新聞以內容生態的協同形成完整的信息鏈條,持續滿足用戶的“心流效應”,收獲內容價值。
人們對未知事物有著本能的求知欲,并愿意付出時間精力去探尋未知領域。這種求知欲,本質上是對內容價值的獲取。
內容的價值可以由不同的產品承載,但由不同產品構建起來的內容生態,更能彼此協同形成一個巨大的內容生態,充分滿足用戶不同維度不同層面的內容價值需求,填滿用戶求知欲。
在內部生態聯動上,新浪移動產品矩陣與微博打通,形成內容同頻。比如,在熱點新聞場景,用戶可以在新浪新聞看到來自微博的、最及時的熱點;在興趣場景,新浪新聞又能提供了有層次的、豐富的垂類內容,深度解讀熱點的后續延伸的新知內容;更進一步的是,在實用信息服務場景,新浪新聞還能提供包括疫情服務、股票行情、民生投訴等在內的各種實用信息服務。就如之前河南水災的時候,新浪新聞就上線了“求助地圖”、“一鍵求助”、“互助信息”、“臺風動態”、“辟謠科普”和“新知問答”等信息服務板塊。
同時,新浪新聞的內容協同還能通過人機協同發揮更大的價值,讓用戶在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中,方便快捷又精準地,獲取到品質與品位兼具的內容。而這也成了新浪新聞區別于其他信息平臺的獨有優勢。
最后,在用戶體驗上,新浪新聞基于“雙協同”優勢,陪伴用戶探索到未知與未見領域,以用戶滿足感建立起用戶對平臺的信任感與忠誠度。
以人機協同保障信息的品質與品味,以生態協同提供豐富有價值的內容滿足用戶的求知欲,在雙協同之下,用戶在新浪新聞得到的是價值感、陪伴感與互動感。這也構成了新浪新聞優質的用戶體驗。
新浪新聞打造了多種活動IP與用戶進行互動,比如星浪圈、聲浪、直播連麥等產品創新形式比如中國科普月、一年一講、發現Z世代等主題活動創新,讓用戶更個性化地參與到呈現給他們的信息之中,即時共情,表達情緒與觀點。
從而,對用戶來說,新浪新聞給予的,是全時段、全終端、全場景、跨邊界并且有互動優質信息服務陪伴。
在內容價值+服務價值的雙核心供給下,新浪新聞也收獲了用戶的信任感與忠誠度。
QuestMobl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新浪新聞MAU達到了1.46億,DAU也突破了8300萬,已經實現了連續22個季度的高速增長,穩居行業前三。與此同時,包括新浪新聞、手機新浪網、新浪網、新浪博客等組成的新浪移動產品矩陣,月度生態流量達到了5.8億,領跑全行業。
從新浪新聞,看信息平臺自我進化的“門道”
新浪新聞的品牌升級之后,就意味著不僅是只提供新聞資訊的媒體平臺,而是以專業新聞資訊為基礎、提供超越新聞的信息服務、擁有技術加持的智能信息平臺。
以品牌升級為觸點,新浪新聞在深化與用戶鏈接的同時,也實現了在全行業的價值傳遞,釋放出的也是行業發展趨勢。并從技術、內容以及用戶體驗三個方面,為引領信息平臺升級提供了一個“學習樣本”,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信息平臺自我進化的“門道”。
其一,在技術角度,信息平臺只有為AI技術賦予“價值觀”之后,AI才會成為更了解用戶的“武器”。
在智能信息時代,尤其是隨著5G的日漸普及,信息的生產、連接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賦能,新聞傳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也正如王巍曾言,“無論AI發展得多么先進,它最終都要在人類社會中落地,都是要考慮終端用戶的需求和體驗。”
其二,從專業出發,立足新聞又超越新聞,為內容增值“品質與品位”,才會成為滿足用戶的關鍵價值。
新浪新聞始終堅持“算法的價值觀就是人類的價值觀”。通過人機協同、生態協同這兩個“雙協同”,新浪新聞在實現對用戶進行精準高效的個性化推薦的同時,始終保障信息的品質與品位,始終供給有價值的內容。
其三,用陪伴詮釋“以人為本”,激發用戶“主動探索”求知欲,才會真正幫助用戶成長。
這也是為什么新浪新聞不僅MAU、DAU能夠雙雙破新高,同時,新浪新聞的用戶使用時長也連續5年高速增長。
并且,從行業角度來看,新浪新聞為技術賦予“價值觀”,也是重塑智能信息時代新聞資訊行業的核心價值。
《失控的真相》有一句話:“信息爆炸正在改變我們的認知方式,但是‘知道’和‘理解’是兩回事。”
幸運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時代的變遷從來都是積極擁抱變化的,并為用戶提供的服務也在不斷變化”的新浪新聞,看到了用戶沒有被填滿的求知欲,通過技術、內容以及體驗的升級,陪伴用戶一起去“知未知,見未見”。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深挖智能這口井,同好添加vx:zenghy2017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
•AI產業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云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云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