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直向著遠程辦公靠近。
早在1973年,美國人尼爾斯就創造了“遠程辦公”(telework)這個詞,起因是城市交通不便,人們上下班通勤非常辛苦。
1979年,IBM成為最早提出遠程辦公概念的企業。為緩解總部主機的擁堵問題,當時IBM將終端機安裝到五位員工家里,創造了遠程辦公的雛形。2009年,IBM約有40%的員工沒有任何辦公場所,節省了20億美元成本,各家企業紛紛尾隨嘗試這一工作模式。
進入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國內外的在線辦公軟件雨后春筍般冒出,如teams、slack、zoom、釘釘等。疊加疫情反復,人們遠程辦公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相關用戶數迅速增加。
調研機構QuestMobile數據顯示,到今年3月,釘釘MAU(月活躍用戶數)已達2.2億、DAU超過1億;企微MAU為9800萬,飛書MAU為611萬。從用戶活躍度來看,釘釘已經成為國內行業里的領頭羊。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1/3的活躍度是由2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貢獻的。
數據的蓬勃增長之外,在線辦公軟件在發生明顯變化——從單純的工具生長為多方組成的平臺。例如,今年3月釘釘明確表示,要成為打造基礎設施的PaaS平臺,讓更多第三方SaaS廠商入駐,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釘釘。截止今年3月31日,釘釘上的企業組織數增至2100萬,釘應用數超過350萬個。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大部分都是企業基層業務人員自建的低代碼應用。
自建應用越豐富意味著企業數字化程度越深。釘釘上大量企業基于業務場景創新,也會形成飛輪效應,推動自身把更多業務流搬上釘釘,持續不斷地提升數字化深度。這個過程會不斷增強企業在釘釘上的粘度和活躍度,這也是釘釘區別于其他平臺的關鍵之一。
對于釘釘的平臺化進程來說,這是個十分積極的信號:只有企業自建應用占比變大,才說明平臺真正具備吸引力和生命力。
在整個集團層面上,釘釘開始在阿里獨當一“面”,成為長出的第四極。
經過七年發展,MAU和DAU雙雙過億的釘釘成為阿里體系內第四大APP,僅次于淘寶、支付寶和高德。
表面上看,在線辦公軟件的成長路徑,都是從工具進化到平臺。從更本質的“里子”看,這是必然的進化趨勢。
互聯網進程已經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轉為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在線辦公軟件,已經成為各大廠進軍產業互聯網的重要入口。
做TO B的產業互聯網,跟TO C的消費互聯網不同,很難靠一個工具產品獨闖天下,需要納入多方角色滿足用戶需求。
眾人拾柴,火焰才能高。
眾人拾柴火焰高
“面子”在變化,本質是里子在攪動變局。
在線辦公軟件變得平臺化,跟其行業屬*息相關。作為進軍產業互聯網的重要入口,在線辦公軟件面向的是TO B賽道,針對是各行業和各企業的痛點。
從行業維度看,各行業的特性千差萬別。例如工業制造和物流運輸兩個行業,完全是不同的運行邏輯。僅靠一個工具型產品,難以洞察各行各業的需求。而做平臺化工具,能夠借助更多元的角色和力量,挖掘和滿足更多行業需求。
從企業層面看,即便是同一個行業里的不同企業,因為體量、組織等不同,其對于企業辦公軟件的需求也不同。難以用一個標準化的產品,來滿足他們的大部分需求。而平臺化工具、即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化能夠匯聚多方產品,跟企業實現最佳匹配。
從滿足行業和企業需求兩個維度看,在線辦公軟件只有平臺化才能走的更遠。
PaaS化有兩個重要標志:高開放性和低參與門檻。擁抱開放,才能囊括更多第三方角色。降低參與門檻,才能讓他們持續入駐平臺。
釘釘等在線辦公軟件,已經有了明顯的PaaS化標志。
2015年釘釘上線,最早是以企業內部溝通為主,然后過渡到協同辦公軟件,如今迭代為企業級應用開發平臺。
一些行業人士猜測,釘釘去做企業級應用開發平臺,是不是要自己把醫療、政務、金融等各個行業產品做一遍。
事實上,釘釘不是要根據行業做產品,而是要做行業的基礎設施——PaaS層。
PaaS,簡單說就是平臺即服務,即將軟件研發平臺作為一種服務提供給用戶,賦予企業技術工具和能力,降低它們的開發成本。
也就是說,釘釘只做底層平臺,專注文檔、音視頻、會議等基礎產品,保持協同辦公和應用開發平臺的定位。同時對外開放,讓第三方服務商、企業自己在平臺上面開發應用,形成生態。
相比自己做產品賣給客戶的SaaS模式,PaaS無疑是更開放的商業模式。
除了釘釘之外,很多企業服務軟件也都選擇開放策略,相對來說,釘釘跟微軟Azure+teams以及Salesforce更為接近。微軟在上一個時代賣Office 365這樣的辦公產品給客戶,現在也在借助Azure這樣的IaaS平臺,聯同teams這樣的PaaS為客戶提供服務。Salesforce作為全球頭部的SaaS廠商,早前也開始進行PaaS化,這是行業趨勢。
在產品上,釘釘也在追求開放性。
今年3月,釘釘正式推出酷應用,定位為下一代應用形式??釕媚茏寴I務流程以卡片的形式,在群聊中完成和被轉發。另外,釘釘還充分開放文檔、音視頻等產品能力,讓過去低頻的業務應用在釘釘上被高頻使用。
可以說,釘應用是釘釘首次將關鍵業務場景、工作群等高頻場景,向生態深度開放。
PaaS化的另一個特征是低參與門檻。
釘釘在去年推出了低代碼。低代碼利用通用、可重復的代碼拼成應用,降低開發門檻。即便那些不懂代碼、不懂開發的人,也能迅速上手。
舉個例子,一個銷售經理熟悉業務但不懂開發。經過培訓后,他通過使用低代碼平臺能夠在兩小時內搭建出一套完整的銷售CRM管理系統。未來如果業務出現調整,他可以直接在系統配置上修改,不需要求助技術人員。
眼下,低代碼已經是釘釘進行PaaS化的排頭兵,能夠為企業提供普惠化的應用開發能力。數據表明,釘釘的低代碼推動了PaaS化的發展。截至2022年3月末,釘釘上開發的釘應用超過350萬個,截至2021年12月底,制造企業在釘釘上自建應用數量同比增長近300%。
另外,阿里巴巴2022財年第四季度以及年度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釘釘已經服務2100萬個企業和組織。其中,包括13萬人協同辦公的中國一汽,超22萬人、七大礦業集團數字化重構的山東能源,還有蒙牛、東方希望、長城汽車、魯花集團等大型企業。
未來,使用低代碼應用的企業將會快速增加。從咨詢機構 Gartner 的市場分析來看,2023 年全球超過 50%的大中型企業,將把低代碼應用平臺作為主要的占領應用平臺之一。預計到 2024 年,低代碼應用程序開發將占總應用開發的65%以上。
相比釘釘,企業微信和飛書也在降低參與門檻,但參與度比不上釘釘。
當在線辦公軟件進行平臺化時,國內移動辦公市場規模逐年擴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國內移動辦公市場增長到了400億元,到2024年將增長到486億元。
從各項維度看,目前釘釘已經是在線辦公軟件里的最大平臺。那么接下來,它的潛力還有多大呢?
“火焰”底下的“火種”
看待一家平臺的潛力,需要從底層邏輯來分析。
從深層次來看,釘釘的進化走出了一條“點線面體”的生長邏輯。
阿里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曾鳴,曾將智能商業里的生態演化,用“點線面體”的理論來詮釋。
“點”是服務參與者,“線”是服務提供者,“面”是各方撮合者,連接“點”和“線”,形成協同機制和網絡效應。“面”還會催化出其他“面”,并結合形成更高維度的“體”。
淘寶是典型的“面”,“線”是平臺上的眾多商家,創造商品和服務賣給客戶。“點”是每一位服務參與者,比如淘寶模特、客服等等。
淘寶這張“面”,還能催化出其他面,如阿里云?,F在阿里云跟淘寶相互賦能,衍生出全新的“體”。
釘釘的平臺化進行,背后同樣有著“點線面體”的進化邏輯。
釘釘最初是一個辦公工具,即一個“點”,后來是一個“線”,為企業提供服務,現在是一個“面”,即作為一個PaaS基礎設施,讓更多的“線”——第三方SaaS商入駐,形成網絡效應。
釘釘能夠沿著“點線面體”邏輯加速平臺化,關鍵之一在于數字化。
去年,釘釘正式將“五個在線”升級為“兩個數字化”——組織數字化和業務數字化。
借助釘釘新生產力工具,平臺上的“線”——企業,可以進一步升級數字化的深度。通過兩個數字化的相互融合和促進,企業能夠實現組織內人財物事、產供銷研、組織上下游生態產業鏈等場景環節的全鏈路數字化,整個平臺實現良性往前發展。
接下來,釘釘的“點線面”進化邏輯,能形成網絡效應。
當越來越多的客戶進入釘釘這張網絡當中,會形成用戶粘性和慣性——他們希望除了協同辦公,還能更多地用其他應用,產生“滾雪球”效應。
當所有用戶都能從網絡中獲得更大價值時,平臺會呈幾何級數增長,這種增長遠超其他模式。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釘釘今年開啟的商業化進程,再次推動了自己潛力和價值的釋放。
今年3月,釘釘正式宣布商業化,大致分為三種商業化路徑:
三專年費模式,即在免費版基礎上,按照客戶規模分為專業版面對中小型企業,價格為9800元/年;專屬版針對中大型企業,10萬元起/年;專有版面向超大型企業,100萬元起/年。
平臺分潤模式,即提供開放平臺給合作伙伴銷售SaaS生態軟件,釘釘收取最高15%的傭金;
硬件許可模式,即合作伙伴基于釘釘底座開發的硬件產品,釘釘開放SDK接口,收取10%的傭金。
針對三專年費模式,可以來算一筆賬。
國內大概有4000多萬家中小企業,做到10%的市場占有率是基本條件。釘釘的市場空間將以百萬家客戶為單位,他們標準的底座年費是1萬元/年。
中大型企業大概有100多萬家,他們付費意愿比例會更高,大概有20%的付費可能性,標準的底座年費是10萬元/年,這會是另外一個市場空間。
超大企業大概有5000家,標準的底座年費是100萬元/年。他們的付費比例最高,付費能力最強。有統計顯示,PaaS企業通常70%以上的收入,都由大客戶貢獻。
光是三專年費模式,就能開拓出廣闊的商業空間,為平臺化發展添足馬力。
當然,釘釘并不只是盯著收入的提升。為了吸引企業入駐平臺,釘釘改變了過去與合作伙伴的分成模式,由3:7調整為1:9。
在這一點上,釘釘跟同樣瞄準辦公市場的微軟有相似之處。根據麥肯錫的調查表明,微軟每賺一塊錢,其合作伙伴可以得到9塊錢的收益。換句話說,微軟超過9成的收入,跟生態里的合作伙伴有關。
PaaS化發展,只有合作共贏才會循環往前。
如果再與云放在一體視為整體來看,營收空間會再躍升一個量級。阿里最新財報顯示,阿里云2022財年營收為1001.8億元,若按照“PaaS+SaaS”業務在微軟“IaaS+PaaS+SaaS”業務中收入占比為15%的基準測算,釘釘理論上理想營收至少為150.27億元左右。
再添一把“火”
當在線辦公軟件憑借平臺化擴大規模,它也在撬動更大的商業價值。
比如,它推動著背后大廠價值的重估。而它與外部平臺的聯動,能讓這種推動力再添一把火。
To B的產業互聯網作為互聯網的下一步,才剛剛拉開序幕,各家大廠正在全力進軍。
事實上,To B賽道的特性是講究技術,但技術只是手段,本質還是服務,即幫助企業組織利用數字化降本增效。前文也說過,僅靠一家是無法做好To B服務的,必須要聯合作戰。
釘釘已經開始從單打獨斗到聯合作戰了,這讓它背后阿里的價值得以重估。
2020年,釘釘和阿里云全面融合。“云釘一體”戰略的落地加速了阿里進一步拓展To B市場的進程和深度。
阿里云和釘釘的聯合,一方面給阿里云帶來龐大的B端流量,打開商業化空間,另一方面讓釘釘有了技術支持,為B端企業的應用開發提供便利,支持釘釘持續進行PaaS化。
二者的合力,讓阿里在TO B賽道走得更穩,奠定了其在產業互聯網新戰場上的實力。
從具體業務看,云智能業務已經是阿里進軍產業互聯網的重要通道,其業績增長勢頭相當迅猛。阿里最新財報顯示,阿里云營收規模8年增長57倍,并且在2022財年首次實現13年來的首次年度盈利,經調整EBITA達到11.46億元。
而釘釘是云智能業務里的重要引子。釘釘的快速發展,能促進阿里云智能業務釋放能量,進而推高阿里在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融合時代獲得重新估值。
其實,釘釘跟云的結合,就像一對雙子星。
物理學上,雙子星是指兩顆質量極其接近的星體,由于萬有引力十分接近,所以彼此吸引對方,互相繞著對方旋轉不分離。兩顆星如果融合,會釋放出巨大能量。
如果就“點線面體”的邏輯而言,釘釘這個“面”和阿里云這個“面”會相互融合,進化成更高維度的“體”,會釋放更大潛力。
從實際落地來看,“云釘一體”互相帶動的效果已經很明顯。
例如,過去一年釘釘因為云銷售團隊帶動的新增大客戶,超過200家;“云釘一體”的企業,對云的消耗量大幅高于大盤平均值以及“有云無釘”的企業。
未來“云釘一體”的相互賦能,會繼續發揮“1+1>2”的效果,不斷為阿里打開估值新空間。
結語
回過頭來看,國內在線辦公軟件行業的真正提速,是疫情后才開始的。
在激烈的爭奪戰之后,賽道上的格局基本穩定,釘釘走在了最前頭。
當然,往后看行業依然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賽道里的競爭態勢,預計將會變得更加白熱化。只有持續不斷地進化,才能建立深厚的護城河。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