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化、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發展數字能源已是大勢所趨。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字化和能源》預測,數字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將使油氣生產成本減少10%-20%,可在2040年將太陽能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的棄電率從7%降至1.6%,從而減少30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而在推動數字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涉及能源管理服務、能源數據運營、數字基礎設施、云計算等領域的企業都是重要參與者,共同奔赴一個星辰大海。
行業競爭顯然不可忽視,考慮到數字能源的交叉屬性,入局者想要把握住風口,不僅需要具備融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核心數字技術的能力,也要立足能源生態視角,促進產業協同。
對此,華為數字能源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使能者和產業生態賦能者”這樣的定位,具備一定的契合性。
回顧來看,華為數字能源近年收獲頗豐,不僅獲得巨額注資,而且2022年營收已超越聲名在外的華為云業務,增長勢頭迅猛。
由其發展,或可以一察數字能源產業命脈。
“數字化+低碳化”確定性機會下,多方機遇凸顯
2023年,華為數字能源在C端存在感最強的成果,或屬“一秒一公里”的全液冷超充。從去年4月份推出業界首款全液冷超充產品,將新能源車充電速度推至“一杯咖啡,滿電出發”,到下半年全液冷超充站陸續落地,再到宣布2024年將率先部署超過10萬個全液冷超快充充電樁,華為數字能源進擊綠色出行的步伐在持續提速。
實際上,早在2021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便明確了華為數字能源的戰術基調——“抓住數字能源大發展的機會窗口,撲上去、撕開它”,而華為數字能源2023年大力撲向綠色出行,可以說是這種狼性戰術的集中體現,背景則是綠色出行市場的蓬勃發展。
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3年1-12月,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338.6萬臺,截至2023年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859.6萬臺,同比增加65%。另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1-12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949.5萬輛。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盡管充電樁增速迅猛,但從絕對數值來看,其實仍然遠遠低于新能源車增量,車樁比仍然偏高(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車樁比為2.8∶1)。而根據工信部規劃,2025年我國將實現車樁比2∶1,2030年實現車樁比1∶1,這表明國內充電樁市場仍然有著巨大的增量空間。
不過,要想真正打開增長空間,除了實現車樁布局均衡,還需解決充電速度慢等技術層面的問題,以更為全面滿足用戶需求。就充電速度而言,根據《中國高壓快充產業發展報告(2023-2025)》,目前電動車平均充電時長普遍在1小時及以上,充電慢是影響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主要因素之一。
基于此,近年來,電池廠商、車企以及充電樁運營企業等,都在發力技術創新提升充電速度,比如,2023年,寧德時代宣布推出全球首款磷酸鐵鋰4C超充電池,豐田公司則宣稱在固態電池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可以實現“充電10分鐘,續航1200公里”。
而華為全液冷超充的推出,也補足了提升新能源車充電速度的關鍵一環,并踏準了一個加速形成的風口。
除了綠色出行之外,華為數字能源同時布局的數據中心能源、清潔能源等新興賽道,同樣也進入了關鍵的機會窗口期。
在數據中心能源賽道,隨著AIGC等新興技術加速走進千行百業,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爆發式增長,也對主攻邊緣側的中小數據中心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由于業務體量小、設備功率低、缺乏專業運維等,傳統中小數據中心在應對高算力需求的過程中,也面臨運營可靠性的巨大考驗。
而就可靠性如何提升這一問題,華為聯合賽迪發布的《中小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可靠性關鍵要素白皮書》已有所揭示,“供配電、暖通和弱電智能化系統是影響中小數據中心可靠性的三大核心系統”,同時針對可靠性提升,從架構、產品、運行和體系四個維度進行了系統闡述,對于中小數據中心的建設具備一定指導意義。
再聚焦清潔能源賽道來看,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球能源轉型正在加速推進,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是未來三四十年確定無疑的發展趨勢。
然而,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轉化成電能后,并網安全、運營安全等方面的挑戰也不可忽視。有專家指出,“電力系統中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不僅需要可靈活調節的發電機組的配合,更需要電網及需求側的主動參與,實現供需兩側能量、信息、交易的互動”。
困難固然顯著,但相關企業也在持續探索破解之法。比如,針對高比例新能源并網問題,華為將光伏和儲能系統深度融合,采用Grid-Forming構網技術打造了智能光儲發電機,通過電壓、頻率、功角的“三個重構”,大幅提升電網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讓新能源真正成為電網的主力電源。由此,華為數字能源也已拿到通往未來新型電力系統的門票。
綜合來看,華為數字能源橫跨綠色出行、數據中心、清潔能源,多戰線全面出擊,充分展示了其發展雄心。行業發展的價值也在不斷凸顯:低碳化、電氣化、數字化、智能化是能源演進變革的四大關鍵路徑,數字能源新時代已然到來。但相關入局者的實力不可小覷,華為數字能源又該如何持續收獲?
強敵環伺之下,數字能源企業遵循怎樣的突圍要義?
如今,數字能源賽道作為確定性較強的萬億市場,已吸引大量玩家入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30日,我國已注冊登記的與數字能源相關的公司數量已達68008家,其中不乏以中興通訊、工業富聯等為代表的科技型企業,以及國家電網、中石化等大型能源央企。
這一背景下,華為數字能源等企業何以突圍?
從行業本質而言,數字能源是以數字技術充分挖掘和利用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價值,賦能能源產業轉型,高新技術產業特征突出。而從前文的痛點分析來看,當前行業仍處于探索期,原本就具備較強技術基因和成果積累的玩家,最有可能占得先機。
在此方面,華為數字能源其實具備一定先天優勢。比如,華為入局數字能源賽道后打響的第一槍,本質上即是技術的勝利。
據悉,華為2011年開始涉足數字能源,短短3年后便開創性地推出組串式逆變器,憑借發電效率更高、發電時間更長、故障率更低等優勢,一舉在當時已陷入價格戰的全球逆變器市場打出一片藍海。
背后也是長期技術研發的厚積薄發。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華為研發費用達到1149.91億元,占總營收的25.4%;10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元。橫向比較來看,目前華為已是國內研發費用率最高的大型科技公司。
不過,技術研發只是前提,如何高效地推動技術賦能行業客戶更為關鍵,這就需要相關企業具備針對不同行業的Know-how能力。
從目前各大玩家數字能源業務布局情況來看,普遍遵循的策略是結合自身過往的行業積累。比如,中興通訊的數字能源產品經營部主攻通信能源、數據中心能源、新能源等,南方電網作為能源電力央企主要側重于電力專用芯片、高性能傳感芯片、無線通信等電網相關的方向,而互聯網巨頭如騰訊則推出了能源連接器EnerLink等產品。
整體而言,在數字能源產業中,傳統能源巨頭注重“能源”,而數字技術公司則更加偏向“數字”,皆是從自身優勢出發。但從客戶視角來看,“既具備數字技術,又懂得能源行業”的企業其實更容易把握市場主動權,進而占領先機。而從華為數字能源四面出擊的布局來看,其也在凸顯自身的綜合潛力。
據了解,截至目前,華為數字能源覆蓋了智能光伏、數據中心能源、站點能源、智能電動、嵌入式電源、綜合智慧能源等細分領域。此外,公開信息顯示,易事特、易華錄、林洋能源等企業,都加入了華為數字能源的朋友圈。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科技大廠生態協同優勢,對于推進數字能源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具體而言,數字能源產業涉及環節多,對于上下游聯動配合的要求高。
以解決新能源汽車補能焦慮為例,除了需要超充設備之外,還需要電池廠商開發支持大功率充電的電池,同時也需要車廠在車型架構方面進行匹配式升級改造。這無疑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充分合作。
對此,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侯金龍就曾表示:“要堅定不移地與伙伴一起,攜手共建數字能源產業生態。”據悉,2月27-28日,華為將在深圳舉辦以“碳路中國 大道有為”為主題的2024華為中國數字能源伙伴大會,共議產業下半場發展密鑰。凝心聚力之下,產業面貌或迎來又一輪革新。
總體而言,華為數字能源正處在一個充滿希望和動力的時代。宏觀方面,頂層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基礎設施水平加快提升、產業生態不斷完善;微觀方面,企業的技術積累、多元業務布局、生態協同等,都是未來業務茁壯成長的養料,也為行業后續開啟新篇章貢獻了“綠色動能”。
作者:堅白
來源:松果財經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