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末智行日前官宣拿到的超億元B1輪融資,在行業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一方面是信心問題,自動駕駛從早期拼技術到去年拼量產落地,創業公司們的聲量此消彼長,有人領先也有人掉隊,但市場的態度都以謹慎為主,甚至有了自動駕駛“資本嚴冬”的說法。能在這個時期實現融資破冰,直接受益的是毫末智行,但行業信心也得到了增強,說明融資通道依然會為量產方面有優勢的企業開啟。
另一方面是地方資金的進場,投資方為成都武發基金。天眼查信息顯示,其是成都市武侯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成員。毫末智行也披露,將在武侯區清潔、安防等場景加速落地。本次投資既意味著毫末智行的項目質量通過了考驗,其量產落地價值得到了資方認可,也為其場景化應用提供了一個新的指引。
“機器人示范區”的內涵,
藏著毫末智行的價值關鍵
在融資公開消息中,毫末智行提到,將“助力成都武侯區打造中國領先的機器人示范區”。而武侯國投則評價毫末智行為“中國量產自動駕駛的領先者”。顯然,在資方看來,毫末智行的技術和商業模式都有可信驗證,且和當前區域發展需要注入的動力有較好的契合度。
(圖源:毫末智行)
這要結合“示范區”這個概念來理解——示范區需要什么樣的量產自動駕駛能力,最終又希望如何把產品植入到場景,形成常態化商業化運營格局,這里面藏著資方的一部分需求,同時也是毫末智行的一部分前景。我們可以從一些前沿技術示范區的發展來透視毫末智行可能面對的未來:
在國家級自動駕駛示范區方面,以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范區為例,按照長江日報的報道,其截至2023年底擁有常態化運行自動駕駛車輛(含自動駕駛出租車和無人巴士)491輛,涉及19家企業,覆蓋武漢累計開放測試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全年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訂單73.2萬單,服務90萬人次。整體規模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運營服務區。
再以北京打造的全球首個車路云一體化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為例,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示范區已有28家測試車企、超過800輛車在開展測試驗證與商業化探索,“覆蓋智能網聯乘用車、干線物流、無人清掃、無人配送、無人巡邏等應用場景,累計提供常態化出行與生活服務超200萬人次”。今年,示范區將從3.0階段進入4.0階段建設,進一步把鐵路和機場樞紐的自動駕駛方案納入規劃,培育成熟的更大片區。
此外,可供借鑒的還有用于實驗和推廣燃料電池應用的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截至去年9月,京津冀城市群共計2508輛燃料電池汽車完成上牌,示范車輛車均累計行駛里程2.67萬公里,車均累計用氫行駛里程2.32萬公里。在技術上,示范城市群帶動多項核心零部件創新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在場景上,其與去年底推出7個高速運輸場景。眾多龍頭汽車企業和創業公司參與其中。
這些示范區,都已經沉淀了成功經驗。無論是對于當地政府還是投身建設的企業,示范區建設的關鍵詞都十分清晰:規?;?量產方案、社會化/多場景/跨場景聯用、商業化、生態化。最終,這些經驗又反過來推動了相應領域的技術提高和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以及政策面向前沿領域的針對性升級。
那么,毫末智行呢?乘用車自動駕駛已量產并拿到定點;末端配送領域已經在特定履約場景實現了可持續的正向盈利模式——這是“機器人”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方案仍在升級迭代,下一步是更大規模的商業化。在已有的量產自動駕駛方案上,逐步投入社會化運營,滿足不同場景需求,形成與城市緊密關聯的服務矩陣,走向深度商業化,然后迭代升級,實現正向循環。這條理想路徑需要的敲門磚,就是自動駕駛企業的能力。
毫末智行闖過的關,
也是自動駕駛行業穿過洗牌期需要的底蘊
回過頭來看,自動駕駛行業從講某一種優勢的時代,過渡到了講全面落地優勢的時代。根據毫末智行的實踐,要在這樣一個進階市場中活下去并活得更好,無非要掌握以下幾個發展能力:
第一,自然是量產。全域智駕時代已然到來,不管是做乘用車、末端配送,還是其他更多元的場景自動駕駛,可以暫時沒有大規模落地,但不能不具備量產的能力。這一點,毫末智行僅乘用車智能駕駛產品便在超過20款車輛上搭載,36氪消息稱,在此前透露的三家主機廠乘用車定點合同之外,毫末還獲得了另外兩家主機廠合同,其中一家為“大規模量產訂單”。而在末端配送領域,毫末智行的小魔駝已經累計配送近30萬單。
第二,量產和商業化需要的競爭力,包括成本上的,以及技術上的。
成本上自不必多說,毫末智行的“極致性價比”領先行業。去年10月推出的HP170、HP370、HP570三款千元級輔助駕駛產品,在不同需求層級上實現了高速無圖NOH到城市全場景無圖NOH等功能的覆蓋,提供給市場多種選項。小魔駝則已經更新到第三代,價格來到9萬元以下,在商超、快遞、社區這種場景,成本越發顯得“親民”。
(圖源:毫末智行)
技術上則更為重要,它不僅關系到當前量產方案的競爭力,更在反映毫末智行如何應對自動駕駛長期發展的數據、算法等后端需求。而這也是毫末智行的強勢能力,用技術貫徹第一性原理。尤其是進入AI時代后,AI技術如何給自動駕駛發展賦能,也需要更多的有效答案。
毫末智行的極致性價比產品只是表象,關鍵是它正在掌握智駕系統性思維的“最高之鑰”,或者說是算力和算法的源頭——依托智算中心,逐步提升模型泛化水平,用毫末智行眼中“大數據、大模型、大算力”的自動駕駛3.0時代開發范式,系統性改善和提升未來的智駕能力。
全域智駕是一場持續“燒錢”游戲,算力和數據都需要不斷的投入。2023年初,毫末智行建成中國自動駕駛行業最大智算中心MANA OASIS(雪湖·綠洲),此后又率先發布行業首個自動駕駛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雪湖·海若)。兩者配合,可以盡可能地把成本降低,把產出變高。這種掌控基礎設施的遠見,就是其系統性思維的關鍵體現。在其支持下,毫末智行將能自上而下持續貫徹智駕能力的高效創新。這個完整的軟硬件技術體系,也將推動毫末智行在產品領域漸入佳境。
(圖源:毫末智行)
最重要的是,這確實拉開了毫末智行眼中的自動駕駛“代際差距”。3.0時代之前,智駕供應商可以“較真”地專門攻關細節問題,比如某個盲區的感知,甚至可以將其作為功績。但在當下,遇見一個問題再集中資源解決一個問題的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大規模量產的實際需求,自動駕駛需要更聰明的“公式”和“大腦”,俯視外面的世界。毫末智行,把它們變為了現實。
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不僅僅毫末智行重視它,行業也重視它。在這個關鍵的春天,毫末智行帶來的“升維”能力得到了認可,在智駕市場爆發的元年第一個留名,是好消息,也意味著競爭進一步深化。誰的優勢大幾分,很快就會見分曉。
來源:松果財經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