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o id="vljxk"><rt id="vljxk"><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rt id="vljxk"></rt><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delect id="vljxk"></delect></rt><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

  1. 創業頭條
  2. 前沿領域
  3. 人工智能
  4. 正文

浪潮萬億AI市場攻略探秘

 2020-11-12 10:57  來源:懂懂筆記  我來投稿 撤稿糾錯

  阿里云優惠券 先領券再下單

“我宣布這款旗艦機的AI Benchmark測試得分為50926!繼續霸榜!”

“今天發布的這款旗艦機型,安兔兔測試中獲得超過50萬的跑分!”

……

如果經常觀看智能手機旗艦產品的發布會,想必你一定對這些宣布“跑分”結果的熱烈場面耳熟能詳。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各方跑分的由來或許難以理解,但是分數的高低與一款智能手機性能強弱的關系,都是無比清晰。

與那些面向C端市場的科技產品不同,如今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領域,也有自己的“跑分競賽”。這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MLPerf,作為目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AI計算基準評測組織,MLPerf由圖靈獎得主大衛·帕特森聯合谷歌、斯坦福、哈佛大學等單位共同成立,每年組織全球AI訓練和AI推理性能測試并發布排行榜。

在前不久MLPerf公布的2020年推理測試榜單中,一家中國科技企業的產品一舉創造了18項全球性能紀錄,并且在數據中心AI推理性能上遙遙領先于其他廠商產品。這一消息不僅在AI領域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重視,也在國內人工智能應用及落地的進程中,受到了更多行業用戶的關注。

如果將各方的聲音總結一下,可以大致總結為這三點:

1.為何它能在MLPerf測試中一路領跑?

2.對于國內AI領域的整體影響幾何?

3.對于產業AI化是否會產生更廣泛的聯動效應?

起因:向更遠處多看一眼

對于這些問題,浪潮AI&HPC總經理劉軍心里或許早就有了答案。

如果將MLPerf比喻為一場AI領域的小型奧運會,浪潮NF5488A5在眾多“參賽選手”——全球23家頂尖科技企業和機構中可謂脫穎而出:在數據中心AI性能測試中,全部參與機構提交了507項性能測試數據,浪潮NF5488A5創造了22個賽項中的13項性能紀錄,領先優勢明顯;在面向深度學習的NVIDIA DGX系統測試中,取得了5項數據中心性能紀錄;在Resnet50推理任務測試中,獲得54.9萬/每秒的全球服務器最好成績,同比19年紀錄提升3倍。

可以說,本次參與測試的浪潮NF5488A5堪稱碩果累累。而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這些驕人成績是“果”,但種下果實的“因”,則是在十年以前。

彼時,浪潮服務器的研發人員還不清楚自己琢磨的這個領域和后來火爆的人工智能是否有關聯,或許也沒有想到智慧計算乃至智算中心會成為產業趨勢。

實際上,2007年GPU加速計算理念提出時,在產業界是飽受質疑的。這種同時采用圖形處理單元 (GPU) 和 CPU的計算方式,與“摩爾定律”是殊途且不可能同歸。

“當時我們意識到,摩爾定律已經有了衰退跡象,即便是從原來的主頻增長變成核數增長,持續下去也會對包括超算在內的很多領域產生很大的制約。我們認為異構加速計算,會作為未來產業戰略性的方向,一定要在這方面進行投入。”劉軍回憶道。

現在如果評價浪潮服務器的技術創新,可以用前瞻性去定義,但是在幾年前,這條路浪潮走得不僅寂寞,而且痛苦。劉軍表示,在2016年前的那幾年,篤定異構加速計算需要不斷投入,而且這種投入短期內又見不到回報,壓力可想而知。“畢竟當時它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高性能計算領域,這一塊市場比較狹窄,商業回報也不高,在這個領域里去推進異構加速計算的戰略,的確有很多的痛苦經歷。”

但是,當時浪潮服務器研發團隊不是在“賭”,而是基于多年來對于計算力發展趨勢的把握。這種預判,從2010年浪潮發布云計算1.0戰略,全面擁抱云計算和大數據就開始凸顯。與此同時,浪潮服務器還開啟了與互聯網公司共同研發和設計產品的JDM模式,積極擁抱互聯網。

此后幾年,通過與CSP大客戶建立面向未來應用的聯合定制開發與合作形態,浪潮在多節點服務器這一細分市場異軍突起。與此同時,研發團隊對于“異構加速計算”的長期技術儲備和積累也開始彰顯。

彼時,在全球服務器大廠對英偉達研發的NVLink計算系統仍抱有懷疑態度的時候,浪潮卻在全球率先全力投入研發基于NVLink的高速AI服務器,當時的浪潮NF5288M5(AGX-2)是全球首款在2U空間內高速互聯集成8顆最高性能GPU加速器的服務器產品,而且率先支持部署8塊NVLink接口的P100 GPU,包括支持NVLink 2.0。

一個業內共識是,這樣一個系統從立項到產品面世需要十幾個月的開發周期。當其他大廠發現這個趨勢并啟動立項時,浪潮的領跑優勢開始凸顯,“我們這款機器出來的時候,整個客戶市場的受歡迎程度非常熱烈,別人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巨大的)客戶需求判斷,是在十幾個月前做出的。”劉軍坦言。

顯然,這種預判不是賭也不是靠占卜算命,而是浪潮篤定了這一產業趨勢,相信AI就是改變未來計算世界核心的技術創新力。

如果觀察近幾年浪潮服務器的變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AI領域的“軟硬兼施”。外界對于浪潮服務器的品牌印象一直是“偏硬”,實際上其研發團隊在AI計算領域很早就在探索軟件和生態的支撐環境。從幾年前開始專注異構加速,浪潮就擁有了國內唯一一個強大的GPU硬件軟件移植優化團隊,并且開始從系統架構層面入手,針對硬件、軟件和應用等多個維度的優化和創新。

“實話講,這個特點和對計算本質的認識,確實對浪潮服務器起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劉軍表示,在GPU加速進入到深度學習領域時,研發團隊敏銳發掘并開始應用深度學習AI。當時包括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也不具備在GPU加速方面的經驗,浪潮與業界領先的AI公司在GPU加速和框架優化方面進行了深入合作,進一步對互聯網企業在AI計算方面的軟件平臺、軟件框架方面需求進行挖掘和分析,針對客戶的痛點進行深入創新。

研發團隊當時開發并開源發布了集群版Caffe(Caffe-MPI),此后成功實現了全球首個并行集成版本的UPI,同時還帶來了業界最好的擴展性能;此外在自動機器學習領域,浪潮AutoML Suite已經可以實現企業級一站式模型自動構建,支持本地化和云端部署、并行高效模型搜索等能力;在AI算法創新層面,最新研發的AI大模型計算框架LMS,可將NLP智能語言模型參數規模突破73億,相比業界主流水平提升20倍以上。“另外,我們最早把計算資源管理和調度技術帶入到了AI計算領域中,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浪潮AI開發平臺AIStation,已經成為國內AI客戶應用最廣泛的AI資源調度平臺。”

通過浪潮在服務器產品創新、算力平臺創新、算法優化,架構優化等方面的實力展現,外界可以看到其在智慧計算方面的前瞻性和創新能力,這也是本次浪潮AI服務器MLPerf測試中拿下18項全球性能紀錄的直接原因。但是如果僅從技術創新角度這一個點去分析,似乎并不能洞悉浪潮服務器在全球市場持續領先的完整內因。

換言之,浪潮的領跑有著自己的內在邏輯,即在AI大勢中形成了內部、外部相融合的正向循環,由聚焦新賽道——技術領先——掌握客戶需求——市場頭部效應——生態建設,再將資源和能力投入到新的賽道和技術領域,周而復始。

所以,在技術創新的背后,這一正循環的形成包括了用戶需求和技術積累的積淀,繼而才會有市場引領的狀態,以及推進生態建設的長遠規劃布局。

結果:頭部效應和護城河

劉軍也強調,正是因為在AI領域的提前布局,浪潮服務器才能夠在快速興起的人工智能浪潮里獲得了最大的市場份額,最優質的客戶。這里面的關鍵點,正是“最具趨勢性和代表性的用戶需求”。

在異構計算領域的研發和投入,并不是浪潮維系自身技術領先的保障,近年來正是基于和BAT等互聯網巨頭的合作,浪潮才會不斷了解到這些行業客戶的實際需求,并且在解決用戶痛點的同時,積累和沉淀了最有價值的創新能力。這種能力在AI應用市場不斷成熟的同時,也幫助浪潮自身實現了全棧AI的布局能力。

說到全棧AI布局,目前在數據中心端,浪潮NF5488M5可以提供適用于圖像視頻、語音識別、金融分析、智能客服等典型AI應用場景的計算能力;在邊緣計算方面,浪潮NE5250M5和NE5260M5邊緣計算AI服務器,可以勝任各類邊緣側AI應用,適用于AI訓練和推理。

在軟件平臺方面,浪潮開發的AIStation管理套件可以對計算、存儲、網絡等基礎資源進行管理和調度,同時還集成了主流的AI開源框架和深度學習模型,可以向行業用戶提供完整的AI開發工作流服務;在應用框架上,浪潮的Caffe-MPI提供多種優化手段,同時面向高性能計算系統保留良好的并行擴展性。

包括前面提到的AutoML Suite、LMS,這些覆蓋計算平臺、管理套件、框架優化、應用加速的全棧AI整體能力,并不是浪潮關上門“砸”研發投入“砸”出來的,而是和最先應用到AI技術的行業頭部客戶,在邊磨合邊迭代的過程中“推敲”出來的。

只有擁抱這些重量級AI用戶,才有機會圍繞他們的需求做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價值創新,從而形成市場規模效應之外更為重要的競爭力,同時也進一步夯實了浪潮自身的“護城河”。包括在中國AI服務器市場連續三年市占率超過50%(IDC統計數據顯示),在行業率先推動OAI開放標準制定,以及持續保持專利領跑的優勢,都是規模效應之外“競爭力”的具體體現。

在今年5月份線上舉行的“2020年OCP全球峰會”中,浪潮所展示的全球首款OAI開放標準的AI計算系統MX1引發了業界關注,其不僅可以支持多廠商OAM接口AI芯片,還解決了AI計算基礎設施建設中硬件分裂化和生態割裂化的重大挑戰。

實際上,在此之前,當人工智能領域的基準測試、產品標準等尚處在起步階段時,浪潮就已經成為多個國際標準組織的骨干,也是唯一一家同時加入ODCC、OCP、Open19三大組織的服務器供應商。作為OCP鉑金會員,浪潮一直是OAI項目的重要成員之一,長期與百度、Facebook、微軟等科技巨頭共同負責開發OAM相關規范。

而在技術專利方面,浪潮2017年就已經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在服務器、存儲領域申請發明專利4655項,位居全國第一;在云計算及大數據平臺及應用領域申請發明專利560項,歷年累計6077項,雙雙位居全國第一。尤其是AI專利方面,根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去年底發布的《人工智能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的前四家企業分別是百度、騰訊、微軟、浪潮,其中浪潮的專利申請量達到了3755件。

這才是浪潮在篤定異構計算的大方向后,在行業應用中通過“打仗”積累下來的財富。一方面,這些積累形成了浪潮自身的護城河,同時其在技術、客戶和市場的領先,也形成了今年行業引領的局面。

如此看來,浪潮作為AI計算領域的領跑者,不僅在多個行業擁有頭部AI客戶,而且也通過生態建設和更多行業合作伙伴建立了生態布局。但是劉軍多次提到了對“AI產業化”和“產業AI化”的取舍,這究竟是什么概念?對于浪潮服務器未來五年的發展,又意味著什么?

未來:千億和萬億市場的選擇

“如果從量級來看,AI產業化是千億級別的市場,產業AI化是萬億級別的市場。我們在AI產業化可能走的更快一點,在產業AI化上可能需要抓緊趕上去。”這是劉軍多次提及的話題,對于產業AI化,他有著更多思考和憧憬。

談及產業AI化,不能不提去年4月中旬浪潮正式發布的“浪潮元腦”。“浪潮元腦”是浪潮AI全棧能力的載體與具象,它既包含浪潮全球領先的場景化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多樣化的深度學習框架與工具,以及最新研發的人工智能 PaaS平臺和AutoML Suite等“有形”產品,同時也凝聚了浪潮多年積累的人工智能算法優化、系統優化服務、整合一體化交付的“無形”能力。

從本質上講,“元腦”是浪潮在面對AI產業化和產業AI化時的一種取舍,也是一種迎接更大挑戰的態度。“元腦”是一個生態伙伴建設的規劃,浪潮希望與伙伴共同構建這個生態,面對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發展現狀,面對產業AI化的落地應用需求,不斷實踐和完善的一項系統性工程。

浪潮要做的,是持續投入面向AI時代的三個重要方向——計算力輸出、服務能力優化及人才培養,幫助和促進生態伙伴的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共同成就行業最終用戶。這種AI時代的“多贏”理念,已經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AI產業化”范疇。

在劉軍看來,“AI產業化”是指當下AI領域技術領先的互聯網、創業企業把自身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再把產品賣出去形成市場銷售,也就是AI本身市場化并形成一個產業——他將此稱為“千億規模的市場”。

“但是產業AI化,則是要深入到每一個行業應用實踐中,具體的產品、具體的挑戰是要選擇適合的算法、模型和處理方式,同時攜手理解行業應用場景的開發商、軟件商、集成商等,所有合作伙伴共同完成行業應用的落地。”劉軍表示,這一市場的潛力是“萬億”規模。

更為關鍵的是,浪潮認為產業AI化才是未來的大勢所趨,而浪潮不僅要投身其中,更要通過“元腦”形成更大的合力,與左右手伙伴共同獲得更大的價值。

浪潮將具備AI功能開發核心能力的科技公司稱為“左手伙伴”,而具備實施行業AI整體方案交付的SI和ISV則是“右手伙伴”,所有合作伙伴共同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有效協作、最大化變現自身既有優勢,進而融入行業用戶數字化、智能化進程中。簡而言之,前期投入、市場開拓、整合與系統工作,都要有人來挑頭。

實際上,很多中小企業伙伴面對業務壓力,都存在一個打磨產品的成本問題,而浪潮也愿意承擔這方面的成本。為此,浪潮推出了專項計劃——“E基金”,提出將投入億元資金推動元腦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未來“E基金”會對AI方案聯合開發、AI重點項目扶持和AI人才培養進行有機結合,以方案開發解決AI技術與行業應用的融合,加速產業AI化的落地。

顯然,如今的“元腦”以及背后的生態,仍是一顆“弱小的幼苗”,仍需要浪潮全方面的呵護,“我們也清楚,一個小小的生態如果要萌發和長大,最終變成一個大的生態,早期的施肥澆水、倡導呼吁和親歷親為是必然的,浪潮要拉朋友圈,撮合合作機會,這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一個一個小事去做起。”

劉軍坦言,目前的“生態建設”還處在爬坡階段,只有把這個階段爬過去,浪潮才會與生態里面的伙伴共同成長,幫助他們形成一個個自身的小生態圈。“必須形成所有生態伙伴之間相互的升級,這個事情才能真正的扎下根,最終健康茁壯的成長。這是這個生態中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難的一點,也是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好的關鍵點。”

【結束語】

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浪潮面對的“產業AI化”,其實與當下所有人關注的“新基建”有著太多的契合之處。無論是在智慧計算領域的領先,還是對未來產業AI化的前瞻,浪潮都已經感受到基于云計算、大數據、AI的“新基建”所帶來的機遇。

這種機遇不在于“新基建”本身給經濟帶來的拉動作用,而是通過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加速傳統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而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動能。作為數字化基礎設施的重要參與者,浪潮的“爬坡”無疑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本文來自公眾號: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WQiY90iVAxd-82Ys6rfTxw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

相關標簽
AI人工智能

相關文章

  • 天才少年21億買票上車,爭奪A股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文/八真來源/節點財經具身智能賽道,誰最有可能拔得A股資本市場的頭籌?答案大概率是誕生剛剛兩年,由華為"天才少年"、B站百萬粉絲科技UP主稚暉君(彭志輝)創立的智元機器人。近期,從事新材料研發與生產的上緯新材(688585.SH)丟出重磅炸彈,宣布智元機器人及相關主體將通過收購其至少63.62%的股

    標簽:
    智能機器人
  • Manus「撤出」中國,昔日AI Agent新星為何倉促離場?

    文/道哥大舉裁員、清空賬號、國內IP無法訪問——曾被譽為“中國AIAgent希望之星”的Manus,在估值飆至5億美元的高光時刻“閃離”中國市場。近日,Manus“裁員、出走”的消息在媒體端大量發酵。消息稱,Manus公司總部將由中國遷至新加坡,其國內團隊也將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規模團隊除40余

    標簽:
    ai智能
  • Manus官網突現“地區不可用”提示,中國區業務戰略性調整引關注

    四個月前邀請碼炒至10萬元,如今官網變灰、社交賬號清空,這家AI新貴的閃電遷移折射中國科技企業出海潮涌。7月11日,打開Manus官網的用戶發現一則突兀提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區不可用”。而就在不久前,這個位置還顯示著“Manus中文版本正在開發中”的樂觀聲明。同時,Manus官方微博和小紅書

    標簽:
    ai智能
  • 摩爾線程估值超 250 億,「中國英偉達」沖刺科創板

    文/十界來源/節點財經一場圍繞算力自主的競賽,正在科創板上演。近日,國產全功能GPU廠商摩爾線程遞交科創板招股書,擬募資約80億人民幣,成為今年上半年科創板擬募資規模最大的沖刺者,也打響了“國產英偉達”上市的第一槍。據招股書顯示,摩爾線程自2020年成立以來,主營全功能GPU芯片的研發與銷售,以自主

  • 百川智能高管集體跑路!王小川的醫療AI還能贏嗎?

    “AI大模型六小虎”百川智能危機重重。這是前搜狗CEO王小川創辦的AI公司。昨天就爆出新聞,百川智能的聯合創始人離職,這是王小川入局AI的第一道大坎。接下的成敗非常關鍵:(1)拿下河北(2)學習科大訊飛百川智能離職高端概覽:(1)2025年7月10日,百川智能技術聯合創始人謝劍將離職。他是百川只能的

  • 百度智能云PaddleOCR 3.1正式發布:關鍵能力支持MCP

    百度AI團隊今日正式推出PaddleOCR3.1版本,以突破性的多語言組合識別(MultilingualCompositionPerception,MCP)技術為核心,徹底重構復雜文檔處理邊界。此次升級標志著OCR領域首次實現對同一文檔內任意混合語言文本的精準識別,為全球化企業、跨境業務及多元文化場

    標簽:
    ai智能
    ai技術
  • 宇樹科技加速沖刺科創板IPO,人形機器人龍頭估值飆至120億元

    “宇樹已形成硬件、算法、場景聯動的業務飛輪,自研率超95%的技術壁壘讓其成為全球機器人賽道不可忽視的中國力量?!笔壮藤Y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在追加投資時如是評價。7月7日,據每日經濟新聞從宇樹科技投資方處獲悉,國內人形機器人領軍企業宇樹科技(UnitreeRobotics)已明確計劃于科創板IPO,預計

    標簽:
    宇樹科技
  • OpenAI推出GPT-5:AI大統一時代的到來?

    推理與多模態的終極融合,將徹底終結用戶在不同模型間切換的煩惱。7月7日,OpenAI正式確認將在今年夏季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GPT-5。這一突破性產品將整合現有的多個強大模型,特別是融合專注推理能力的“O系列”與具備多模態功能的“GPT系列”,為用戶提供前所未有的統一體驗。OpenAI開發者體驗負

    標簽:
    chatgpt
  • 中小AI企業,沒有“高考”資格

    高考一結束,忙壞了海內外一眾大模型。豆包、DeepSeek、ChatGPT、元寶、文心一言、通義千問……掀起了一波“AI趕考”大戰。據悉,去年高考期間,大模型的成績才勉強過一本線,今年集體晉升985。據悉,豆包甚至過了清北的錄取線。頭部大模型在高考“考場”上玩得不亦樂乎,中小AI創企的處境卻日益尷尬

    標簽:
    ai智能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