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o id="vljxk"><rt id="vljxk"><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rt id="vljxk"></rt><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delect id="vljxk"></delect></rt><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noframes id="vljxk"><noframes id="vljxk"><rt id="vljxk"></rt>

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互聯網 >  正文

騰訊、浪潮、用友們“押注”的低代碼平臺火了,然后呢?

 2021-08-27 16:33  來源: A5專欄   我來投稿 撤稿糾錯

  阿里云優惠券 先領券再下單

文丨智能相對論

作者丨陳選濱

低代碼行業有多火?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根據Gartner的最新預測,2021年全球低代碼開發技術市場將達到138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22.6%。到2024年,所有應用程序開發活動當中的65%將通過低代碼的方式完成,75%的大型企業將使用至少四種低代碼開發工具進行應用開發。

特別是面向中國市場,在Gartner發布的《2021年中國ICT技術成熟度曲線報告 (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2021)》上,低代碼應用開發平臺(LCAP)作為新興技術熱點首次被納入。對此,Gartner預測,在未來的2-5年內低代碼平臺在國內市場將會趨向于主流采用。

無獨有偶,除了Gartner之外,越來越多的權威機構、咨詢專家預測,在2021年,低代碼解決方案將是接下來市場最應該關注的技術趨勢之一。在國內,百度、騰訊、阿里、浪潮等巨頭以及諸多垂直玩家如簡道云、伙伴云、明道云等都在加速這個低代碼行業的發展。

那么,這個在2021年大火的概念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它將為整個數字化轉型帶來什么樣的賦能?

2021,低代碼走紅的前后

浪潮、巨頭、大水......圍繞低代碼行業的走紅,在2021年前后,從市場到應用場景,中國的IT軟件開發行業正在歷經一場有跡可循的“效率革命”。

低代碼并非今年剛剛興起的技術概念,早在2014年,Forrester就提出了低代碼/零代碼概念,而追溯到更早之前也已經有相關的技術基礎。

但是,真正把這項技術推向市場前列的,是一場數字化浪潮。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封城、停工、居家一系列的防疫措施接踵而來,在線辦公被推向高潮,數千萬家企業涌入釘釘、企業微信、飛書、華為云WeLink等數字化平臺。據App Annie的數據報告顯示,在2020年2月,釘釘的下載量環比增長356%,企業微信的環比下載增長171%。

隨著在線辦公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更多的數字化服務開始進一步延伸、爆發。在HR、財務、銷售、營銷等SaaS服務場景,往往需要大量重復性、標準化的操作,這直接為低代碼行業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創新土壤。

緊接著,行業巨頭的入場瞬間帶火了這個行業。

2021年1月,釘釘正式發布6.0版本,重點強化了低代碼開發能力,瞬間在市場上引發一場有關低代碼應用的熱議。據官方數據顯示,在一季度,釘釘上的低代碼應用增長了約38萬個,并帶動釘釘平臺整體應用數增長了一倍。

走紅的低代碼行業進一步在市場上掀起一陣熱潮。資本追捧,投融資熱度持續保持高漲,“智能相對論”根據網上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僅在2021上半年,低代碼相關領域至少就已經完成了12起投融資,包括輕流、ClickPaaS、摩爾元數、數睿數據等專業玩家在內,整體市場形成了初創企業與巨頭品牌共存的新局面。

就在市場高漲的熱情之下,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隨即讓外界進一步看清了低代碼應用所帶來的“效率革命”。

自7月20日以來,*雨侵襲了河南,多地陷入嚴重內澇,被洪水裹挾的民眾急需救援。零零散散的求助信息微弱地支撐著每一個想要活下去的生命,時間、效率與生命線串在一起,牽動著政府、社會以及每一個救援人員的心弦。

7月22日,馳豫志愿者團隊開始搭建“河南暴雨·尋找失聯者”尋人平臺,在網易數帆輕舟低代碼團隊的幫助下,僅1.5小時,平臺就成功上線,并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在線接力”,成為志愿團隊展開救援的有效工具。

這一次,低代碼應用在爭分奪秒的暴雨救援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市場之外,低代碼應用的價值被更多的社會組織和人士所看到,徹底火了。

低代碼,值得嗎?

當低代碼越來越火,隨之而來的爭議與討論也越來越多。

這種微創新性、輕應用化的開發模式一邊解決著企業數字化轉型中所遇到的問題,另一邊也因為開發上限太窄、行業定位模糊、商業路徑不合理等問題而引發諸多爭議。

面向低代碼應用,市場似乎也很迷茫。

根據至頂網調查顯示,64%的用戶認為低代碼是需求、23.6%的用戶還不能不確定、12.4%的用戶則認為是噱頭,不過是數字化浪潮下一個比較吸引眼球的營銷趨勢罷了。

那么,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嗎?

脫離現實談應用,都是耍流氓,低代碼行不行,得看市場怎么說。

對此,“智能相對論”與相關行業人員交流發現,在當前的數字化轉型趨勢下,低代碼行業的走紅,大抵存在幾個比較現實且關鍵的問題。

第一,低代碼應用解決的是數字化浪潮下的長尾問題,不能以“田忌賽馬”的思維來判斷一項技術應用的未來。

首先,低代碼并不能取代專業代碼,更不是解決企業數字化核心問題的方法。低代碼應用所解決的更多是企業數字化過程中的長尾問題,比如基于表單驅動的業務流程,在財務、HR、銷售等場景下,往往需要大量的表單、流程、報表等,采用低代碼模式就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搭建應用,來完成交付。

一來IT部門不需要浪費太多的時間在一些重復性、標準化的輕應用搭建上,可以騰出手來解決更復雜的數字化問題,二來業務部門雖然不懂技術,但也可以參與輕應用的搭建過程,避免出現技術不知業務的割裂情況。

那么,當我們期望低代碼取代專業代碼,實際上就陷入了“田忌賽馬”的思維誤區,兩種代碼模式所解決的數字化問題并不處于同一緯度,不存在相互排斥的替代關系,也不應該是零和博弈。

第二,企業數字化轉型更多是從業務口切入,而非技術口,低代碼應用能更好的配合業務人員加速推動數字化。

其次,對于企業來說,更多傳統企業面向數字化轉型是從業務口切入,而非技術口。其中的區別就在于,企業更多是想要用信息技術來服務業務流程,而不是用業務流程來驗證信息技術。

所以,在這種情勢下,低代碼應用所帶來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在大部分沒有IT團隊只有業務團隊的公司,低代碼應用就能快速的實現業務數字化,而不是重新組建IT團隊或是搭建專業的業務系統。

可以說,業務導向型企業面向數字化的轉型進一步刺激了低代碼應用的發展,在越來越追求效率的當下,低代碼為企業避免了“重復造輪子”的問題。

第三,低代碼應用不是“空中樓閣”,作為企業數字化的生產力工具,仍需要專業代碼來搭建和打造。

最后,低代碼應用的本質是一個工具,既不會取代專業代碼開發,也不是毫無根基的低代碼應用。相反的,為了實現低代碼,平臺一般會隱藏諸多不必要的技術細節,而這些要么是依賴專業代碼開發的底層框架,要么依賴于平臺編輯器。

比如,在一個低代碼平臺上,業務人員可以完全通過拖拽或是簡單的代碼開發就能完成一個低代碼應用,但是這些拖拽背后的邏輯和算法就得依賴于平臺本身的專業代碼開發。在這種情況下,IT應用開發被進一步分化。

就好像用鐵錘干活的人,不需要了解打鐵技術一般,低代碼與專業代碼開發在這里就形成了兩種不同人群的需求。那么,不管低代碼應用存在與否,實際上專業代碼開發者都不會被替代。

人人都是開發者?

低代碼應用的走紅同樣帶火了一句口號,“人人都是開發者”。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兩者已經形成了一個“捆綁關系”,低代碼應用未來如何,實際上就是回答“人人都是開發者”是否可信的問題。

低代碼應用為“人人都是開發者”提供的是實踐路徑,那么,從現實落地和市場需求來看,是否人人都需要成為開發者呢?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企業數字化加速轉型,企業的IT需求遠遠超出了傳統IT部門的能力。過去,在傳統企業中,IT部門只是負責系統運維、網絡布線、計算機維修等低價值工作,并不需要深入業務之中。

但是,隨著企業向數字化全面轉型,越來越多業務上云,底層的業務邏輯已經改變。其中一個表現就是現實世界的業務流弱化,虛擬世界的數據流增強。

簡單以財務舉例,過去財務人員只需要把現實的報表錄入計算機系統,如今越來越多的財務相關數據產生于線上、存儲于線上,因此財務應用需要與其他業務應用接軌,來解決財務人員的進階需求。

在這種情勢下,技術與業務的深度結合,對于企業人員來說,就需要面臨兩種轉型,要么技術人員懂業務,要么業務人員懂技術。全面的數字化意味著未來企業的每一個業務都將與信息技術結合,那么對于企業而言,人人都是開發者將是最理想的一個狀態。

在IDC發布的2020數字化轉型2.0的5個驅動力:無處不在的AI、每個人都是開發者、云與邊緣的融合、重新定義信任、解決方案自動化,其中就印證了這種趨勢。

那么,綜合數字化趨勢、投融資熱度以及應用市場需求等因素來說,低代碼應用的走紅并不意外,這個從過去就一直不溫不火的概念在近年來受到市場和企業的追捧,更多是在數字化進程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基于這個基礎,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步加入低代碼平臺的開發與應用,將其打造成為目前服務企業數字化的一個關鍵工具。

當然,目前低代碼行業還在分化與聚合,初創企業依附巨頭平臺,巨頭品牌加速研發新工具,各類拉鋸仍在持續,未來擺在低代碼行業面前的或許將是一個生態化的演變過程。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深挖智能這口井,同好添加vx:zenghy2017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

•AI產業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云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云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

相關標簽
低代碼平臺

相關文章

熱門排行

信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