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智能相對論
作者丨陳選濱
在當前市場,一個產品或品牌不燒錢、不上市、不融資,能否存活甚至發展壯大?
答案是可以的。
在今年大火的低代碼賽道,就存在這樣一個另類——簡道云。
這款2015年上線的國內首款線上零代碼應用搭建平臺歷經7年的發展,如今付費企業數已超11000,平臺用戶總數更是突破1600萬,成為了釘釘的明星合作伙伴。在今年5月,簡道云同時入選了互聯網周刊發布的《2021中國準獨角獸企業100強》榜單,成為準獨角獸。
如此成績,簡道云固然矚目,但其背后的低代碼賽道更是值得拆解、思考——低代碼應用2021年大火,其背后的市場需求持續被挖掘,是什么造就了目前諸多低代碼平臺的井噴?簡道云之后,還有氚云、明道云、宜搭等垂直玩家,阿里、金蝶、百度等巨頭爭先押注的低代碼應用真的能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嗎?
企業數字化轉型走到“拐點”?
在低代碼應用火爆的背后,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多次迭代。
說實話,早前企業對于數字化轉型的認知并不清晰,“上平臺”基本是大多企業向數字化轉型的第一站。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爆發之后,大量的公司在第一時間涌向數字辦公平臺,引發了當年辦公軟件的爆發。
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行業報告顯示,僅2020年2月,我國就有超過1800萬家企業采用線上遠程辦公模式復工,共計超過3億人使用在線辦公應用。同時,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1月24日到2月22日一個月的時間,綜合辦公類APP的DAU同比增長98.19%,而視頻會議則同比暴增1465.04%。
規?;?、高爆發的數字化轉型背后,市場上的數字服務憑條如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也正是在這個期間,除了常見的釘釘、企業微信之外,華為云的WeLink、字節跳動的飛書、騰訊的騰訊會議都加大了推廣力度,營銷投放一波接著一波。
彼時的數字化轉型相對比較簡單——在大量市場需求的爆發驅動下,企業想著上平臺,平臺想著拉新客戶,雙方都圍繞著一個通用型的服務生態進行著初步的探索。
歷經一年,2021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風口吹得更緊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平臺的通用服務下去定制或尋求一些個性化、更契合自家業務需求的應用。
根據Gartner分析師Rajesh Kandaswamy觀察發現,多達80% 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將由非技術專業人員構建,以業務為主導的IT總支出占IT總預算的36% 。
如果說此前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以“通用型平臺”為主導的,那么此時已經明顯地轉向為“以業務流程”為主導。
在這樣的導向轉變下,低代碼應用逐漸在市場走紅。相比傳統的IT開發模式,像宜搭、簡道云等低代碼產品只需拖拽拉等即可構建起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工具,使得不太懂技術的業務人員也能自由開發新應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IT與業務的緊密協同,令很多企業以及業務人員一下子把握了數字化轉型的主動權。
低代碼真的懂數字化嗎?
低代碼市場形勢一片大好,在巨頭的帶動下,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爆發。
2021開年,釘釘正式發布6.0版本,并重點強化了低代碼開發能力,其生態內的宜搭、氚云、簡道云等低代碼產品更被推向了聚光燈下,成為戰略升級的重點。
用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峰的話來說:“2021年的潮流就是低代碼開發。”
而最終,市場也確實沒有“辜負”張建峰的判斷,2021年低代碼開發火了。根據網上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僅在2021上半年,低代碼相關領域至少就已經完成了12起投融資,包括輕流、ClickPaaS、摩爾元數、數睿數據等專業玩家在內。
但與此同時,質疑也隨之而來。
在《智能相對論》與相關業內人士的交流中,就有人認為,低代碼應用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行為——這種模式的盛行可能會讓部分企業覺得,數字化轉型就那樣,哪些業務需要,就采用低代碼應用“縫縫補補”即可,最終淺嘗輒止,公司的整個數字化轉型停在半道,欠缺完備性、統一性以及系統性。
類似的問題,或許在未來會出現,也可能會在低代碼應用的迭代過程中被解決。
但,就目前的反饋來說,低代碼應用真的不懂數字化嗎?
廣東佛山的一位服裝制造小企業主告訴《智能相對論》,他們是真的不太懂什么數字化,之所以有這個想法,還是2020年那會兒疫情,佛山要開工必須得提交復工人員名單及相關情況。而當時,公司唯一的人事因為疫情選擇待在老家,不干了,所以這個事拖了不少日子,遲遲沒能解決。
“公司百來號人吧,都是大老粗,做衣服嘛,群里問呢,要么沒交,要么交的信息也不對......”最終,還是企業主上大學的兒子自己用某低代碼產品搞了一個小應用,發到群里,讓大家根據上面的提示一一填報,才把這件事落實下去。
“他呢,自己搗鼓了幾天吧,但效果還不錯,一天左右就差不多把員工信息收集完了,很快就統計好。接下來,我們還打算都搞一下,像財務、銷售方面......”今年,大學畢業的兒子進了公司,一邊熟悉公司業務,一邊也在帶隊搞數字化。盡管大學學的是工商管理專業,但是低代碼開發門檻低,他很快也就上手了,甚至現在還能教教公司幾個有想法的一起搞。
類似的,對于很多中小企業而言,或許數字化轉型并沒有那么復雜,就是一些人事、財務、銷售等業務板塊的數字化。同時,低代碼開發模式能讓一個非技術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都能在短時間內開發出自己想要的輕應用,解決企業的生產經營問題,可見其背后的市場路徑是值得推廣的。
這是看得見的價值,但也有看不見的顧慮。
從中小企業到大型政企組織,低代碼的應用路徑似乎越走越窄——面向深入的數字系統建設、業務邏輯匹配等轉型需求,低代碼開發的價值并不高,可能還會因為大量零散的低代碼應用而帶來應用“冗余”問題。
那么,我們就不得不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正視低代碼應用。
低代碼,走在“胡同”
對此,我們或說市場是短視的,但同時也是現實的。
根據簡道云介紹,如果一個中小企業實現全面信息化建設,按傳統開發模式,至少需要2個月,而簡道云最多只需要15天,甚至更短。僅是這個建設周期,或許就足以讓不少的中小企業放棄傳統開發模式而選擇低代碼開發。
但,就像此前業內人士所顧慮的,看重眼前效益的選擇是否會對未來整體的數字化轉型造成反向的影響?比如無法兼容更多的新應用,或是應用之間的互聯有限,或是在未來可能需要推倒重建等等。
這或許將是市場的迷茫期,但同時也是探索期。
擺在低代碼應用面前的,也并非是一條康莊大道,而是一個縱深狹窄的胡同,有幾個問題必須得重視:
一是低代碼應用場景如何確定,即便具有面向業務流程快速的開發應用的優勢,但是低代碼產品目前還是很難取代傳統ERP、CRM等核心業務場景。
由此,在低代碼賽道上,未來的“分流”趨勢或將越來越明顯。以簡道云、宜搭、氚云等為代表的“輕應用”派,由表單所驅動,重視數據處理能力、快速開發能力、低門檻等;以金蝶云、用友等為代表的“重模型”派,則由模型驅動,更接近于傳統ERP、CRM,更注重業務邏輯完整性等。
二是低代碼應用的安全問題。盡管低代碼開發本身沒有安全風險,但是在應用上其背后的低代碼平臺是否可靠、能否做好數據安全把控,往往是企業選擇低代碼平臺的一大顧慮。
特別是,當前低代碼廠商如雨后春筍,企業很難對其進行一個較為全面且精準的認知。另一方面,低代碼平臺正在拓展互聯化,簡道云目前就已經打造了互聯平臺,希望能通過平臺化的模式來拓展企業內部應用與外部產業接軌,形成生態協同。
但是,這樣做的另一面,安全風險系數也就增加,那么低代碼應用的安全問題就不得不重視。
對此,隨著云巨頭不斷拋出“橄欖枝”,簡道云也持續加強與阿里云等國內云巨頭的合作,并于2021年11月與華為云達成戰略合作。這種與云服務巨頭合作,將低代碼應用推上技術實力更強的云平臺,在云平臺上調配資源拓展開發應用的思路,是簡道云消解企業安全顧慮的一大方法。
由此,企業客戶能更安心地去使用低代碼應用去開拓一個更大的市場,而低代碼產品也能走上一個更寬闊的道路,更討中小企業歡心。
未來,低代碼平臺也能從“胡同”走出,向一條大道跑起來吧。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深挖智能這口井,同好添加vx:zenghy2017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
•AI產業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云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云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