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接任阿里巴巴CEO以來,張勇對組織設計就有自己的思考:無論是“大中臺”,還是“多元化治理”,背后都有同一內核,通過生產關系的更新,驅動生產力的釋放,以組織創新驅動業務創新。
作者 | 黃槍槍
編輯 | 楊銘
臨近年底,阿里巴巴迎來又一次組織架構調整。
12月6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發布內部信,宣布了全新的組織戰略,從“中臺戰略”升級為“多元化治理”。
最引人注目的調整,是新設中國數字商業和海外數字商業兩大板塊,分別由戴珊和蔣凡負責——前者是B系和淘系電商板塊的第一次打通,推進產業深度融合,拓展產業布局廣度;后者第一次將海外商業業務整合為一個完整板塊,是向海外市場要更快的增長速度,要在潛力巨大的海外市場有更大作為。
因此,這并不只是一次簡單的人事調整,而是一次對阿里巴巴生產關系的大變化。張勇在內部信中表示,希望“在各個業務領域用更清晰的戰略藍圖、更敏捷的組織面向未來,真正創造長期價值”。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
阿里巴巴創業22年,一直以強組織力而著稱,而組織力也是阿里得以持續進化的最終答案——這在業界有目共睹,多年前開始,阿里巴巴組織經驗就成為各大商學院學習教材,并被不少企業爭相效仿。
事實上,張勇從2015年接任阿里巴巴CEO以來,對組織設計就有自己的思考。
無論是2015年的“大中臺”,還是現在的“多元化治理”,背后都有同一個內核,通過生產關系的更新,驅動生產力的釋放,以組織創新驅動業務創新。
01
敏捷組織,戰略迭代
近年來,阿里巴巴面臨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但這一次的組織架構調整,仍然反映出阿里巴巴在戰略上一貫的延續性。
張勇在內部信中,非常清楚地概括了這一輪組織調整的目標是敏捷組織。事實上,這是他長期以來在組織層面上反復提及的關鍵詞。
張勇在2015年接任阿里巴巴CEO,在當時1.2萬字的講話中,他就提出:“要讓我們的組織、讓我們的創新變得簡單一點,變得敏捷一點,變得動作可以快一點。”
在當時,阿里巴巴已經有3萬多名員工,但張勇希望,阿里巴巴能夠繼續保持“像豹子一樣的敏捷”。
當時,阿里巴巴給出的解法是“中臺戰略”。核心就是以網狀架構取代過去的樹狀架構,希望統一的中臺,服務所有的前臺業務。有了強大的中臺為公司提供強有力的底層支持,可以讓業務“輕裝上陣”,快速跑起來,更敏捷地開展行動。
此后,各大廠商和企業爭相競逐“中臺”戰略,努力將中臺結合進自己和客戶業務場景亦證明,中臺不僅僅是技術架構上的變革,而是“企業戰略、組織、文化、方法論”等多方協同的最終結果。
如今整整6年過去了,阿里巴巴搭建起了強大的中臺體系,成為業務實施的重要保障,整個集團的淘寶、天貓、閑魚、優酷、菜鳥,乃至盒馬的打通與沉淀,都受益于統一的中臺支撐。
對此,就曾有零售從業者感嘆過,盒馬作為初創企業,能夠在如此短時間內,搭建起一整套線上、線下的售賣、倉儲、物流體系,在傳統行業是不可想象的,這其中,阿里巴巴的大中臺功不可沒。
“大中臺”戰略在過去幾年給阿里巴巴帶來了成功。不過,中臺并非萬能,伴隨環境演變、技術迭代,龐大組織、業務架構的深入實施,一個中臺顯然不能支撐所有——因此,在2020年行業內興起了中臺是否“偽命題”的討論,阿里巴巴從外部到內部,某種程度上都有所承壓。
中臺就此出現演進的轉折點。今年7月,阿里巴巴宣布又一輪組織調整時,首次提出了“板塊治理模式”(詳見《看懂阿里組織調整邏輯,才能看懂本地生活十年野心》),張勇在內部信中就以“讓組織更敏捷,讓文化更簡單”為題提到,“面對快速變化和高度競爭的市場,我們的組織必須變得更敏捷。敏捷組織的建設必須從集團頂層開始做起”。
彼時,外界就猜測,阿里將對中臺戰略進一步調整和進化。5個月后,面對形勢新的變化, “多元化治理”成為阿里巴巴新的組織戰略。
這其實是對原有“中臺戰略”的迭代。但這并不是徹底取代“中臺”,而是要用更敏捷、更靈活的組織,讓未來的阿里,在薄而有力的中臺支撐下,適應阿里巴巴多特質業務向前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強化各個團隊的客戶導向,促進經營效率的提升,實現各個業務線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發展。
02
組織創新服務三大戰略
在阿里巴巴,組織設計和戰略設計是高度契合的。阿里巴巴最新的組織架構變化,不僅體現了張勇在生產關系上的思路,也體現了他正在堅定地推進阿里巴巴的“三大戰略”。
在阿里巴巴的發展史上,長遠的戰略布局和持久的戰略定力,讓人印象深刻。2015年,張勇在接任CEO時,阿里巴巴已經明確提出:全球化、鄉村和云計算的三大戰略。2019年,這一戰略調整為“全球化、內需和云計算”,內涵和外延得到進一步擴展。
當前,中國互聯網行業面臨深度調整。隨著互聯網人口已經基本見頂,中國電商的增量空間,已經不在于用戶規模的擴張,而在于在現有用戶規模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生意機會。要實現這一破題,唯有深耕產業,進一步提升商業效率。
張勇在這個時候推動敏捷組織的變革,正是直指商業本質。無論是新設立的中國數字商業板塊,還是餓了么、飛豬、高德等偏本地的商業場景,都是中國內需市場的組成部分。但是它們分別面對不同的客戶,有著不同的行業環境,自然也要相應的采取不同的業務策略,以更好應對復雜環境的挑戰。
在內部溝通中,張勇曾強調,阿里巴巴組織龐大、業務復雜,如何前行亟需重新梳理生產關系。每個業務必須走向站在自身可持續發展、客戶價值、對標市場的角度,考慮客戶定位及面向客戶如何做取舍。
在這一次調整中,全球化同樣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阿里巴巴整合了全球速賣通和國際貿易(ICBU)兩個海外業務,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場的多家子公司,形成“海外數字商業板塊”,由蔣凡分管。
這是阿里巴巴第一次將海外商業業務,整合為一個完整板塊。
截至上一個季度,阿里巴巴的海外消費者達到2.85億。但張勇在內部信中坦承,阿里距離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公司,距離在潛力廣闊的海外市場有更大作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9年,阿里巴巴提出要在2036年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當下,阿里國內消費者已接近10億,要達到這一目標,主要的空間在海外。
相比國內互聯網進入存量市場,海外大部分消費場景加速由線下向線上轉移,社交電商、直播帶貨也開始流行起來。以北美為例,2019年線上零售滲透率10.7%,2020年線上零售滲透率14.0%,是線上消費單年增長最快的一年,國內跨境電商甚至迎來全新發展機遇。
建立海外市場核心競爭力,這也是阿里巴巴對蔣凡的期待。蔣凡在大淘寶期間,推動淘寶用戶實現從一兩億到近十億的跨越,如果他能夠將這方面的經驗復制到海外,將成為阿里巴巴重要的業務新增量。
不過,海外市場相較國內市場,有許多差異,并不能將此前淘寶的成功經驗簡單“復制”到海外,更需要在海外“本土化”戰略上進行一系列的變革。由此來看蔣凡的考驗并不小,但可以肯定的是,“多元化治理”和“敏捷組織”,對海外市場的拓展同樣重要,這將讓阿里巴巴能夠更有效、更具針對性地響應海外不同市場的需求,加速全球化戰略的進程。
03
適應時代的主動變革
阿里的這次組織結構變化,最引人關注的還是“中國數字商業”板塊的成立。事實上,這次變化在阿里巴巴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1999年,阿里巴巴創業,當時的第一條業務線,就是服務國內中小企業參與外貿和內貿的B2B事業部,此后形成了1688、國際貿易(ICBU)等多個成熟業務,并衍生為后來人們所說的“B系”。
2003年5月,淘寶成立,2009年,淘寶商城(天貓前身)成立,阿里巴巴逐漸形成了包括C2C、B2C在內的電商平臺。此后,又逐漸形成了包括天貓超市、天貓國際官方直營等在內的自營業務,形成了豐富的消費者業務生態。
近年來,戴珊(花名:蘇荃)分管的B系,孵化出了淘菜菜、淘特等新業務。這些不斷孵化的新業務,早已超越B2B范疇,成為阿里巴巴打開下沉市場、連接C端消費者的重要終端。今年三季度,淘特年度活躍用戶突破2.4億,單季新增5000萬,已是電商“第四極”;淘菜菜季度GMV環比增長150%,在半年內實現后來居上。
可以看出,B系已成阿里增長新引擎,它同樣得益于阿里的組織機制——B系是阿里最早試點“板塊式治理”的核心業務,這種機制成功激活B系的產業帶能力,在產銷兩端完成了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的連接。
而中國數字商業板塊的成立,是阿里第一次完全打通B端貿易類業務和C端消費者業務。
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組織架構調整,而是阿里巴巴適應當下市場環境的主動求變。畢竟,無論C端還是B端,核心都是人。如今電商生態競爭,早已轉向供應側變革,誰能提供更好的產品供給、服務品質和消費體驗,誰才可能贏得長期競爭——B端和C端的融合,被普遍認為是有效推動供給升級,帶動行業進化的重要“增長飛輪”。
事實上,打通B端到C端,通過B端商戶交易、服務效率的提升,去驅動C端消費體驗、品質的持續提升,是阿里崛起初始組織內核,也是阿里20多年來組織不斷變革的基礎邏輯。
因此,在張勇看來,阿里巴巴要做一家把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結合得最好的公司。B系業務和淘系業務的深度整合,也正當其時。阿里巴巴將進一步打通從生產制造、銷售到物流售后的全流程,推動供給側的升級,和數字商業效率的提升,這將為阿里巴巴的中國電商業務,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
回溯阿里的歷史,組織設計往往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張勇這一次的調整同樣如此。作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標桿企業,阿里巴巴的組織和戰略設計,不僅反映了當下阿里巴巴業務發展的內在要求,也給全行業的探索帶來很好的示范效應。
世界上從來不存在完美的組織架構,但張勇有一套在組織架構設計上的完整思路。適應大環境的變化,適應競爭格局的變化,都需要讓組織變得更“敏捷”。“敏捷組織”的背后,體現的是阿里巴巴的進化能力和戰略定力。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