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豌豆莢被阿里巴巴收購,盡管沒有給出收購價格,但坊間傳聞為2億美元,而此前豌豆莢估值在十幾億美金以上。而在稍早之前,京東在618店慶期間收購了1號店,而騰訊則出價86億美元收購了《部落沖突》的開發商 Supercell 84% 的股份。而這些都是發生在近一月內的互聯網巨頭收購事件。
文/李東樓(微信號:lidonglou)
實際上,近一兩年來,中國互聯網公司之間的合并、收購、兼并,早已屢見不鮮,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場由資本主導的收購或合并。那么,為何互聯網巨頭們頻頻收購?這些資本運作的背后,對于中國互聯網行業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東樓不妨來試著分析解讀一下:
第一,互聯網巨頭的股價持續不振,收購為增加業務亮點,提振股價
前些時間,李彥宏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曾說百度在最近幾年沒有推出更具創新力的產品是百度備受爭議的原因。實際上,不僅僅是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等其他互聯網巨頭,在最近一兩年內,也都沒有太多脫離在原有業務的體外創新,這就導致盡管整體營收都在不斷的上升,但是整體業務缺乏突破,這就意味著作為上市公司,在面對季報、年報發布時,業務方面沒有太多的新亮點展示給全球的投資者們,繼而使得投資者沒有充足的信心,最終則直接影響股價的走勢。
特別是近一年以來,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的股價走勢普遍欠佳。以阿里巴巴為例,其在2014年憑借雙十一的表現一度市值突破3000億美金,而如今市值已經回落到不到2000億美金,這兩年間損失了1000億美金。實際上,阿里巴巴并不是孤例,在近一兩年來,除極少數公司外,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的股價走勢都不好,幾乎是全線下跌的場面。比如唯品會從最高時100億美金以上的市值,現在減少了三分之一;聚美優品的市值從最高35億美金現在只有不到6億美金;其他百度、京東、當當、人人網等等互聯網公司的市值也都在近一兩年沖高回落,跌至谷底。而這也使得不少中概股公司萌生了私有化到國內上市的想法,并有不少互聯網公司已經進行了實施。
而面對徐徐下跌的股價,更多的互聯網巨頭則開始采用更加激進的收購戰略,希望以此能夠擴大自己的營收規模,拉動業務的增長,從而贏得華爾街的信任。不過,目前來看,在沒有業務創新的情況下,收購雖然能夠在業務上得到增量,但是并不能讓投資者們對其未來的發展報以信心。
不過,現在來看,收購并不是提振股價的最佳選擇,很多互聯網巨頭在宣布收購之后股價甚至不漲反跌。以阿里巴巴最近幾次重要的收購事件為例,2015年6月4日,控股第一財經,截至7月8日,股價下跌14%;2015年8月10日,阿里蘇寧合作,截至9月8日,股價下跌24.3%;至9月28日,股價跌至57.39美元,遠低于發行價68美元,創截至目前最低;2015年10月16日,向優酷土豆發出并購邀約,至10月21日,股價下跌3.5%;比如2015年10月16日,向優酷土豆發出并購邀約,至10月21日,股價下跌3.5%。而在昨天收購豌豆莢之后,股價則下跌了0.85%。
第二,互聯網巨頭創新乏力,為了達到短期內的業務擴張和增量,收購成無奈選擇。
盡管最近近一兩年大多數互聯網巨頭們的市值在下降,但是卻都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以及不錯的充足的現金流,這使得其有充足的空間展開資本運作。以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三大互聯網巨頭的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為例:根據騰訊2016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q1凈利100.3億元,截止到2016年3月31日,騰訊現金凈額為人民幣274.29億元:根據阿里巴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q1凈利146.22億元,截至3月末,本季自由現金流達到43.88億元,2016財年的自由現金流達到512.79億元:根據百度發布2016年Q1財報:凈利潤19.87億元,截至2016年3月31日,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總額為人民幣713.46億元等。
由上不難看出,這些互聯網巨頭擁有的現金都數百億之之巨,而在擁有充足的現金流下,并購能夠達到的效果顯而易見,比如騰訊收購了《部落沖突》的開發商Supercell 84%的股份,使得直接登上了全球游戲公司霸主的寶座,拉開了與國內主要競爭對手網易的距離,又比如阿里巴巴收購豌豆莢,使得其終于在應用分發方面有了一個布局,而這有利于正在推進的yunos系統的應用,又比如京東收購1號店,這使得其鞏固了電商行業老二的地位,拉近了與阿里巴巴的距離等等。如此種種,不勝枚舉,通過進行業務的兼并和全資收購能夠看到的效果是立桿見影的。
第三,創業公司被逼入墻角,未來新技術打破僵局
一邊是互聯網巨頭的創新乏力,另一邊則是創業公司的舉步維艱?;ヂ摼W巨頭們的業務布局廣泛,資金充足,用戶量大,創業公司面臨的局面則恰恰相反,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大的技術變革,創業公司們將很難對現在的這些互聯網巨頭們的發起沖擊。
而在過去二十年間,互聯網巨頭已經搭建了完善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尤其是功能性的產品,基本上被巨頭們全部占坑,比如搜索用百度搜狗,購物用阿里京東唯品會,打字用搜狗,游戲玩騰訊網易的網游,音樂同樣也是騰訊阿里的天下,基礎性的吃喝玩樂全部由互聯網巨頭把持,功能性剛需性應用已經被巨頭們全部壟斷,這為巨頭建立很高的壁壘。
而在還沒有建立起壟斷優勢的業務領域,手握重金的互聯網巨頭則采用并購的策略,比如移動應用分發領域,百度在2013年用19億美金的天價率先收購了91助手,而阿里巴巴在剛剛在昨天宣布收購了豌豆莢,至此加上騰訊自己的應用寶,應用分發領域也都悉數被巨頭收歸麾下。實際上,客觀的說,自從百度收購91助手之后,應用分發領域就已經成為了巨頭的天下,彼時豌豆莢已經出現頹勢,而百度的91助手和騰訊的應用寶,360的手機助手、以及小米商店等一道成為了市場的領導者。
而進入到的今年以來,整個互聯網行業變得稍顯沉悶,尤其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創業公司更是鮮有出現,整個互聯網行業已經進入到了后移動互聯網時代,創業者們被紛紛逼入墻角,不是關門大吉就是進入到巨頭的懷抱。而內容創業可能是互聯網行業的唯一亮點,在互聯網巨頭們搭建好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之后,創業公司只好成為寄希望能夠站在巨頭的肩膀上開出花來,基于文化、娛樂、體育、財經等各個行業和垂直領域等內容的創業一度成為主流就是一個明顯例證。
總體來看,從近些年來,互聯網巨頭們展開的一系列投資并購來看,互聯網行業已經徹底進入了一個資本主導的時代,而當資本運作開始主導行業發展時,也就意味著行業整體進入到了成熟期,甚至再過幾年就將迎來一個衰退期,而這時只能呼喚更具有突破的新技術的出現來引領行業的變革,從而迎來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新紀元。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