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西方眼鏡的發展史,可以回溯到中國元代。
1270年,馬可·波羅將在中國學習到眼鏡的制作、使用方法帶回了西方,拉開了西方眼鏡發展史的序幕。
隨后,經過555年的發展,到1825年,喬治·艾利正式發明了用于矯正散光的眼鏡。如今,步入智能時代,智能眼鏡也出現人類面前。
前不久,小米官宣一款概念新品——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后一天的蘋果秋季發布會上,有不少人期待,在最后這個傳統環節上,庫克會不會拿出傳說中的蘋果VR/AR頭顯。
緊接著,9月22日,華為也公開了太陽能電池專利,將或涉及智能眼鏡。
實際上,在谷歌提出智能眼鏡這個概念產品后,大廠布局的心日漸加重。
緣起“谷歌”的一場科技風暴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智能眼鏡與VR/AR頭顯,存在一定的區別。
智能眼鏡之于眼鏡就如同智能手表之于手表,二者的共同都在于,它們都是可穿戴設備,通過設備、終端向用戶提供服務體驗、有效信息。
大多數智能眼鏡都是利用某種類型的透明顯示屏來實現這一目的,將信息投射在屏幕上,但并不意味著能夠“增強現實”。
相比智能眼鏡,VR/AR頭顯遠遠不只是頭戴式平視顯示器,主要功能是增強現實感,VR/AR頭顯能夠在感知世界時增強現實效果,就好像這一切都存在于你周圍的世界中。
之所以會出現人們將智能眼鏡和增強現實效果的VR/AR頭顯相混淆,在于谷歌眼鏡的推出,以及外界試圖通過重新定義AR實現各種目的。
智能眼鏡一詞最早由谷歌提出,2012年4月,谷歌發布了一款具備基礎功能的眼鏡產品——Google glass,這也是智能眼鏡的雛形。
跟目前的智能眼鏡相比,與其說是一款智能眼鏡,不如說是一款涵蓋基礎功能的高檔產品。憑借超前的概念,以及充滿科技感的外觀,還是收獲了一波科技粉的關注。
但2015年,谷歌最終宣布停售第一版智能眼鏡,并關閉了Explorer項目,Google glass的失敗也成為智能眼鏡的先例。
不過,這次失敗卻讓市場看到了智能眼鏡未來的發展潛力,除了谷歌,像微軟、Facebook、蘋果等企業也紛紛入局智能眼鏡賽道,僅是蘋果,在智能眼鏡領域相關專利技術就多達40項。
2019年,谷歌推出第二代Google glass,相比初代,Google glass的售價有所下滑,將面向群眾從消費者轉為外科醫生、技術工人等專業領域群體。
如今,智能眼鏡也拘泥于功能、科技,主打外觀的“時尚款”、構建軟件生態的智能眼鏡應聲出現,行業呈現著“多元化”的趨勢。據行業人士分析,2019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已經超過80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將超過600億美元規模。
特別是相關技術的發展,疊加軟件行業從業者人數激增,提升了智能眼鏡的落地。
智能眼鏡:“雞肋”的低配手機?
不過,從近些年市場推出的智能眼鏡而言,許多產品都是雞肋的操作,更像是一只蒙著頭的鴕鳥,在沙漠里面奔跑。
價格方面,智能眼鏡的價格令人望而生畏。作為最早的推出智能眼鏡的谷歌,Google glass初代的售價也是高達1500美元難以被大眾接受,直接導致了其銷量不佳,這也是初代Google glass退出市場的核心因素。
以2013年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1500美元大致相當于9315元,這對于當時大多數的中國家庭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今年9月初,Facebook 發布了這款叫“Ray-Ban Stories”的智能眼鏡,價格相比二代Google glass有大幅下滑,但售價也高達299美元,從命名上看像是「貼牌產品」。
這款產品具備「第一人稱」特殊視角拍攝、打電話、聽音樂等功能,不過從始至終,Facebook 都沒在產品名里出現。
Facebook 給予的定位是全天候可穿戴設備,通過APP、藍牙等方式實現與智能手機的交互,而智能眼鏡依舊沒能擺脫“智能手機附加產品”的代名詞。
從功能上,Facebook、谷歌的智能眼鏡都顯得十分雞肋,打電話、聽音樂等功能顯得多余,對于現在年輕群體,一切從簡成了代名詞,這種附加功能似乎并不會讓他們買賬。
相比智能眼鏡,智能手表、藍牙耳機似乎更為用戶所接受,它們定位更加準確,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在智能手機還是主流產品的時代,智能眼鏡更像是一種延伸附加智能產品。
另外,就是現在智能眼鏡的底牌能夠實現「第一人稱」特殊視角拍攝,以Facebook智能眼鏡為例,這款眼鏡僅搭載兩顆500萬像素的攝像頭,這對于追求像素極致、攝影要求的用戶,是遠遠不能滿足的需求,試想一下,目前部分智能手機的像素已經超過一億像素,有多少用戶會選擇這種僅500萬像素的“相機”。
類似于Facebook這種智能眼鏡比比皆是,2016年,Snap發布了首款內置攝像頭的智能眼鏡,但外觀夸張、操作不流暢等因素,銷量也是慘敗。
而亞馬遜的Echo Frames更像是其語音助手 Alexa的附加產品,與蘋果的AirPods 類似,戴上設備可以讓語音助手隨時在線。
至于國內大廠制造的智能眼鏡,更顯“雞肋”,騰訊在2018年的智能眼鏡僅支持拍照,更像是一款第一視角的攝影機;小米智能眼鏡也僅是停留在概念階段,實際落地情況尚未知曉。
一場空間感知的“新舊碰撞”
事實上,隨著近些年時代的不斷發展與變遷,互聯網大廠不斷向自身以外的其他到領域延伸,縱觀全球市場,智能眼鏡賽道也不例外。
國外涌現出一批,諸如,Facebook、蘋果、谷歌等互聯網大廠;國內華為、騰訊、小米、字節等玩家,也在進行著這方面的布局或研究。
不可否認的是,作為科技發展相對成熟的美國市場,在智能眼鏡這個領域上也是走在了前端,盡管谷歌智能眼鏡的失敗,但卻是在意料之內的事情,這也邁出了智能眼鏡的關鍵一步,「概念成功,市場失敗」成為智能眼鏡的代名詞。
谷歌之后,除了本身與智能領域搭邊的美國大廠榜上智能眼鏡,幾乎沒有交集的領域也插了一腳。社交領域的Snap,發布了自己的智能眼鏡 Spectacles,但只加上了攝像頭、社交分享,徹底做成了一個功能機。
傳統音響玩家Bose也參與到智能眼鏡的賽道,不過,Bose的智能眼鏡更像是一個加了藍牙功能的普通墨鏡,不具備獨立屏顯以及空間感知能力。
看了這么多國外玩家的布局,他們都存在一個問題,這些玩家仍將智能眼鏡作為一個附加硬件,核心還是依附于智能手機的可穿戴設備,就如同智能手表一般無法做出獨立操作與空間感知。
反觀,國內智能眼鏡玩家,騰訊、華為、小米等已經在領域深耕多年,但實質上也是離不開與手機的交互,騰訊、華為的智能眼鏡都需要通過智能手機才能實現對外界的交流。
盡管,此次小米強調這款眼鏡“不是手機第二塊屏幕,而是獨立操作的全新智能終端”,但小米眼鏡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眼鏡,其本質還是屬于輔助性質的顯示設備,并不具備空間感知能力,這也是中美智能眼鏡玩家的一個通病。
圖源:小米官方渲染圖
智能眼鏡本身是屬于一個硬件產品,技術的進步與供應鏈的完整是影響發展的關鍵,首先從技術和供應鏈出發,其次才是找到使用場景,最后逐漸顛覆場景,也是區別于互聯網思維所在。
智能手機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個人電腦,就是在于技術的完善以及供應的充足供給,才完成對使用場景的顛覆,手機比電腦更加便攜,使用門檻更低。
這一點在智能眼鏡的發展史中早已顯露,從最初的Google glass初代,到現在小米眼鏡,盡管使用場景在不斷轉化,但背后更多的是技術的進步,供應鏈的完善。當前,中美互聯網大廠對AR增強現實都操之過急,想要憑借AR顛覆使用場景以及用戶認知,但這背后都是離不開技術的奠定。
具備空間感知能力、且能獨立操作的智能設備,或許只是智能眼鏡的第一步,也是AR眼鏡的第一步中的第一步,這不僅適用于國內互聯網大廠,同樣作用在國外一批科技巨頭身上。
Facebook首席VR科學家MichaelAbrash表示,“真正的AR眼鏡”進入市場還需要5到10年時間。
智能眼鏡的落地是一家科技大廠實力的體現,而AR更像是一種技術成熟的象征,對國內外玩家而言,智能眼鏡,特別是AR眼鏡不能操之過急,顛覆使用場景本質上是好,但也不能脫離實際,最后才能在時代的發展路上打上烙印,成為可以看得見并可真正落地的價值物件。
作者:華年
文|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
2022卡塔爾世界杯正式進入開幕倒計時,世界杯作為全球最負盛名的體育賽事,不僅是球迷的節日,更是屬于全民的狂歡。無論球迷與否,每個人都可以在世界杯找到屬于自己的看球樂趣。
在智能穿戴設備的大家族中,智能眼鏡的出鏡率一直很高?;蛟S是受到科幻電影的影響,AR眼鏡作為未來高科技的新秀,一直備受關注。大眾期待中的AR眼鏡,與智能手表、藍牙耳機有著本質的區別,是人類另一個“智腦”的存在。顯然,現在的技術根本達到不到這樣的要求,已經問世的AR眼鏡似乎都稍顯稚嫩。
2022年9月20日,本次倫敦時裝周將在倫敦舉行線上發布會。在革新的大趨勢之下,倫敦時裝周同樣經歷了融合、進化的歷程。此次倫敦時裝周融合了不少科技元素,解鎖了新的秀場打開方式。
近日,由安徽省公安廳、省總工會、共青團省委、省婦聯聯合舉辦的為期三天的2022年度“平安安徽”全省公安機關警務大數據應用技能比武競賽在池州市人民警察培訓學校拉開帷幕。
近日,光??萍糀R全息智能泳鏡Holoswim二代上線海外眾籌平臺kickstarter。光??萍际且患揖劢褂谙M級AR產品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其使命是致力于“讓智能眼鏡成為人類的新器官”
文/八真來源/節點財經具身智能賽道,誰最有可能拔得A股資本市場的頭籌?答案大概率是誕生剛剛兩年,由華為"天才少年"、B站百萬粉絲科技UP主稚暉君(彭志輝)創立的智元機器人。近期,從事新材料研發與生產的上緯新材(688585.SH)丟出重磅炸彈,宣布智元機器人及相關主體將通過收購其至少63.62%的股
文/道哥大舉裁員、清空賬號、國內IP無法訪問——曾被譽為“中國AIAgent希望之星”的Manus,在估值飆至5億美元的高光時刻“閃離”中國市場。近日,Manus“裁員、出走”的消息在媒體端大量發酵。消息稱,Manus公司總部將由中國遷至新加坡,其國內團隊也將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規模團隊除40余
四個月前邀請碼炒至10萬元,如今官網變灰、社交賬號清空,這家AI新貴的閃電遷移折射中國科技企業出海潮涌。7月11日,打開Manus官網的用戶發現一則突兀提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區不可用”。而就在不久前,這個位置還顯示著“Manus中文版本正在開發中”的樂觀聲明。同時,Manus官方微博和小紅書
文/十界來源/節點財經一場圍繞算力自主的競賽,正在科創板上演。近日,國產全功能GPU廠商摩爾線程遞交科創板招股書,擬募資約80億人民幣,成為今年上半年科創板擬募資規模最大的沖刺者,也打響了“國產英偉達”上市的第一槍。據招股書顯示,摩爾線程自2020年成立以來,主營全功能GPU芯片的研發與銷售,以自主
“AI大模型六小虎”百川智能危機重重。這是前搜狗CEO王小川創辦的AI公司。昨天就爆出新聞,百川智能的聯合創始人離職,這是王小川入局AI的第一道大坎。接下的成敗非常關鍵:(1)拿下河北(2)學習科大訊飛百川智能離職高端概覽:(1)2025年7月10日,百川智能技術聯合創始人謝劍將離職。他是百川只能的
百度AI團隊今日正式推出PaddleOCR3.1版本,以突破性的多語言組合識別(MultilingualCompositionPerception,MCP)技術為核心,徹底重構復雜文檔處理邊界。此次升級標志著OCR領域首次實現對同一文檔內任意混合語言文本的精準識別,為全球化企業、跨境業務及多元文化場
“宇樹已形成硬件、算法、場景聯動的業務飛輪,自研率超95%的技術壁壘讓其成為全球機器人賽道不可忽視的中國力量?!笔壮藤Y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在追加投資時如是評價。7月7日,據每日經濟新聞從宇樹科技投資方處獲悉,國內人形機器人領軍企業宇樹科技(UnitreeRobotics)已明確計劃于科創板IPO,預計
推理與多模態的終極融合,將徹底終結用戶在不同模型間切換的煩惱。7月7日,OpenAI正式確認將在今年夏季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GPT-5。這一突破性產品將整合現有的多個強大模型,特別是融合專注推理能力的“O系列”與具備多模態功能的“GPT系列”,為用戶提供前所未有的統一體驗。OpenAI開發者體驗負
高考一結束,忙壞了海內外一眾大模型。豆包、DeepSeek、ChatGPT、元寶、文心一言、通義千問……掀起了一波“AI趕考”大戰。據悉,去年高考期間,大模型的成績才勉強過一本線,今年集體晉升985。據悉,豆包甚至過了清北的錄取線。頭部大模型在高考“考場”上玩得不亦樂乎,中小AI創企的處境卻日益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