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咱們做拼多多的商家,新開了一家店鋪,噼里啪啦的上完一通鏈接,開車推廣之后。這個店鋪未來的結局卻只有2種:成功起店或者最終閉店。
什么是成功起店呢?要么有單量了,要么有利潤了,店鋪有盼頭了就是成功起店了。而最終閉店的呢,無一例外,沒單或者不賺錢,最終選擇了閉店,眼不見心不煩。
我做拼多多這么多年,接手過數不清的店鋪,做起來的不少,沒做起來的也有那么一些。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不管是做起來的店鋪,還是沒做起來的店鋪,但凡有了最終結果,咱都會做以分析總結,比如這個店做高價做起來了,怎么做起來的。這個店賣價那么低了,竟然沒做起來,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經驗教訓,我做代運營,每當接手一個新店時,就會自動的將其與過去接的店鋪做匹配,看這個店屬于哪一類,應該采用哪種店鋪模型能做起來。今天我就把我成功起店的幾種模型,也就是底層邏輯,簡單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01
不同店鋪不同的起店模型
以我目前接的店鋪為例,咱們所有做拼多多的,不管是廠家還是代理,不管是自研還是貼牌,所上的鏈接可以分為8種類型:品牌和白牌的高客單高利潤,高客單低利潤,低客單高利潤,低客單低利潤。
這里高客單和低客單是按產品賣價來分的,我認為的高客單就是單價在七八十以上的,剩下的就是低客單。而同樣的客單價為什么會有高利潤和低利潤呢?比如高客單的低利潤怎么解釋?因為我做過哇。成本90的品,我賣價100塊,這不就是低利潤嗎?
鏈接本身的4種類型,加上品牌與白牌的區分,衍生成8種類型,就會使得我們在起店的過程中,由于起店模型不匹配,導致起店不成功。
我舉幾個最近接的產品為例:一個品牌防曬霜,一個白牌香水,一個源頭水果,一個品牌3C數碼。品牌防曬霜屬于低客單,白牌香水屬于低客單,源頭水果也是低客單,3C數碼高客單。3個低客單,1個高客單,但是利潤就不一樣了。利潤有多少呢?這個就是我來定的了。
因為定價決定玩法,玩法就是起店模型,定價對了,玩法對了,起店模型對了,才能成功起店。就說品牌防曬霜,由于官方控價,有個統一指導價,毋庸多言,直接玩強付費。這種起店模型,就是低價高利潤+強付費。
我接手的非源頭品牌類的商品都是這樣起店的,想換個思路,玩低利潤,不好意思,沒跑通,直通車沒有空間去燒,低價還拿不到單量。
在說白牌香水,這個品不控價,成本低,可操作空間就大了,有高利潤+強付費,低利潤+微付費,低利潤+自然流,三種起店模型可以選。
選哪個呢?很好理解,排除法,低利潤+自然流的直接剔除,因為市場容量不大,玩不了自然流。那就只能在強付費和微付費兩種起店模型里面去選了,兩種方式我都試過,跑出來的效果確實不一樣。
再說源頭水果和3C數碼,這2個類目的體量和價格完全不一樣,成本也不一樣。起水果用的是哪個模型,限額+自然單。3C數碼呢,還是常規玩法:強付費。
這只是隨便舉的幾個店鋪例子,實際我們接的品可是五花八門的,品不一樣,市場容量不一樣,產品成本也有高有低,我們就會根據體量+成本+商品屬性,來判斷用怎樣的起店模型來起。
經驗只會提高把一件事做成功的概率,最終能不能起店成功,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會影響結果。就比如通過最近起的同品多店來分析,我就發現了,新店和老店的權重不一樣,有數據的老店和沒數據的老店權重不一樣。因為同樣的素材,在有的店里死活沒數據,換個店去推,竟然能爆單,你猜這是啥原因呢?
02
起店模型的測試之路
看上面說的結果感覺拼多多起店好像很容易,找對了起店模型,起店應該會很輕松吧。對對對,就跟迷宮一樣,找到出口了走出迷宮自然是很容易的。
但問題的難點就在于:這個店鋪在你手里,你怎么知道哪個起店模型能跑的通呢?這就需要來測了,而這個測試過程才是真正折磨人的。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接的某入口類的吃的品。成本一般,我們就想著,市場不大,那就玩強付費,預計也能拿到些單量。然后做了三十條鏈接,玩強付費開車,結果咋樣。一周了,店鋪就出了幾單。
這樣下去可不行哇,沒辦法跟甲方交代,一個是單量少,二是每天空燒把投產比都燒到了1以下了。要趕快的調整策略,咋做呢?那就玩低價微付費了,咱們價格降了還怕沒單嗎?說干就干,第二批三十條鏈接又上架了,這已經是2周后了。
上架之后繼續開車,按保本投產比開,怎么說呢,要說沒單吧,每天也能穩定出個幾單,要說爆單吧,就跟站在地球看月球似的,感覺十分的遙遠。
這樣也不行,那怎么辦?單鏈接限額虧損拉權重,玩低利潤強付費。用這種方式,又過了半個月,總算做到單量單日破百了,且是虧錢的。至于盈利嘛,反正3個月之后拖價成功,目前已經開始盈利了。
為什么要舉這個例子,因為他的結果是好的,就跟大團圓的電視劇一樣,這個店鋪從一開始的起不來量,到最終盈利,圓滿了??吹經],起店模型的測試之路是不是十分的坎坷。
如果最終拖價導致沒單了,說明限額虧錢拉權重的起店模型也跑不通,那我們就要繼續去測其他起店模型了,這就是我們做拼多多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測!測!測!
03
最后
能夠快速的測通起店模型是一件幸事,我們接的一半的店鋪一開始就跑通了,做起來也輕松。還有一半店鋪真的要花時間去測,如果要測價格帶,那個周期會更久,不是我們上鏈接慢,是系統修正人群至少1周時間,還有換品來推的,那個人群修正的周期就更更久了。
要說拼多多起店成功率能不能做到100%呢?我覺得能。但要加一個前提條件,有充足的時間來測。一周跑不通,那就跑一個月,一個月跑不通,那就跑一年,一年不行,就五年。
那么問題來了,有哪個老板會給大家五年的時間去起店?所以,才會出現最終閉店的情況。那么,終極問題來了:如何最短時間內找到適合你們品的起店模型呢?
作者:老虎講運營,運營書籍《全棧運營高手》作者;電商運營推廣大牛,千萬流水項目操盤手,多平臺專欄作家,專注產品運營與推廣,擅長品牌打造和爆款鏈接制造,號稱電商運營界扛把子。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