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零度
來源 / 節點財經
一則消息,引爆了保險業。
華夏人壽被吊銷業務許可證,原董事長終身禁業。
8月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罰單顯示,華夏人壽因報送的報告中存在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客戶信息不真實、產品宣傳材料不合規等問題被罰。
近幾年,華夏人壽的日子不好過。從業務高速發展到因風險問題被接管,再到業務轉讓、最終被吊銷許可證,曾經行業第三,如今迎來了“大結局”。
這背后是保險行業更激烈的競爭,和金融行業更嚴格的監管。此次處罰既是對華夏人壽歷史問題的徹底清算,也是對全行業的一次合規教育。
未來,保險公司只有建立“合規即生命線”的經營理念,杜絕短期逐利行為,才能實現長治久安地發展。
01 國家金融總局開罰單,華夏人壽多人禁業
8月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罰單顯示,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員因報送的報告中存在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客戶信息不真實、產品宣傳材料不合規、虛假列支費用、違規大幅虛增償付能力、違規運用資金造成重大損失等被罰。
金融監管總局對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吊銷業務許可證。
在落實“雙罰制”方面,金融監管總局對李飛、趙子良、彭曉東等人警告并罰款共計232萬元。
金融監管總局還對李飛、趙子良、彭曉東等人撤銷任職資格。
此外,金融監管總局對張峰、王國強、房延瑞禁止進入保險業1年;對李建偉禁止進入保險業3年;對賈春偉禁止進入保險業5年;對于振亭禁止進入保險業8年;對趙子良、洪軍禁止進入保險業10年;對李飛、彭曉東終身禁止進入保險業。
據華夏人壽此前披露,李飛曾擔任華夏人壽董事長,趙子良曾任華夏人壽總經理,彭曉東曾任華夏人壽董事會秘書,于振亭曾任華夏人壽審計負責人,李建偉曾任華夏人壽總精算師,賈春偉、張峰、王國強曾任華夏人壽董事。
一位保險行業從業人士告訴《節點財經》,保險企業之所以會產生上述問題,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公司缺乏有效的治理。 實際控制人濫用控制權,通過關聯交易掏空公司資產。如華夏人壽原董事長李飛利用職務之便違規操作,導致公司治理結構無法發揮應有作用,內部監督機制形同虛設。
第二,利益驅動與合規意識淡薄。 保險行業競爭激烈,部分企業為追求短期利益,忽視合規經營。華夏人壽通過數據造假、違規運用資金等手段掩蓋風險、謀取私利,反映出其管理層及相關人員合規意識嚴重缺失,未能將合規作為經營的底線。
第三,外部監管難度大。 保險業務復雜,資金運作渠道多樣,一些違法違規行為具有較強隱蔽性,如通過復雜的關聯交易輸送利益,監管部門難以及時發現和全面監管,給了部分企業違規操作的空間。
02 一度市場排名前三,因風險問題被接管
近幾年,華夏人壽內外部動蕩,經歷了從業務高速發展到因風險問題被接管,再到業務轉讓一系列事件。
回顧華夏人壽的發展,也曾有過輝煌時刻。
從2013開始,隨著業務的發展,華夏人壽保費逐年走高,2019年保費規模一度達到2679億元,居壽險保費排行第3名。
2020-2022年,雖受接管等因素影響,業務規模有所回調,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分別實現總保費2565億元、2549億元、2519億元,市場排名維持在第三。截至2023年5月底,華夏人壽累計總保費1461.8億元,市場排名第四。
但高光背后,也有陰影。
2012年,華夏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1.99%,此后不斷走低。到2019年底,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36.13%,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也不及其他頭部壽險公司,風險逐漸開始暴露出來。
過去,華夏人壽采取資產驅動負債模式,通過高收益保險產品獲取現金流來做大資產端。《節點財經》看來,這種模式依賴持續注資,當外部環境變化,資金鏈緊張,公司陷入流動性泥沼,償付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2020年7月,因償付能力不足,華夏人壽被銀保監會正式接管。自2023年1月1日起,華夏人壽新形成的業務、資產及權利、負債、機構、網點、人員隊伍等由瑞眾保險承接。
曾經行業前三的“華夏人壽”,搖身一變更名為了“瑞眾人壽”。如今,被吊銷業務許可證,董事長李飛終身禁業,也宣告著華夏人壽的時代終于落幕。
03 行業監管趨嚴,加速合規經營
華夏人壽被罰,并非今年內的首張保險行業罰單。
事實上,今年,2025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對天安財險、天安人壽開出罰單,吊銷兩家公司保險業務許可證,并終身禁止7名主要責任人進入保險業。天安財險存在向監管部門提供虛假報告、違規向關聯方輸送利益等行為,天安人壽存在公司治理報告不真實、違規將投資資產用于擔保等違法違規行為。
今年6月,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罰單,易安財險相關責任人因違規資金運用、編制虛假報告等行為被警告并罰款共計171萬元。此前,易安財險還曾因理賠核定超期限、償付能力不達標等問題被監管部門接管,最終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這類事件屢見不鮮,其原因還是行業的不規范發展。
《節點財經》看來,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以往部分保險公司存在的激進經營、違規操作等行為將難以為繼。 華夏人壽的案例讓行業內企業認識到,只有合規經營,才能在市場中長久立足,保險公司需要更加注重內部治理和風險管控。
“隨著金融監管趨嚴,一些經營不善、風險較高的保險公司可能會面臨類似的處置,行業整合趨勢將更加明顯。同時,面對利差損等挑戰,保險公司將加快業務轉型,更加注重長期保障型產品的開發和銷售,提升服務質量,以增強核心競爭力。”上述保險從業者告訴《節點財經》。
在全球市場上,保險行業已經經過多年的發展。但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總存有疑慮。
一方面,保險行業在銷售環節存在誤導與不規范。
部分銷售人員為追求業績,刻意夸大保險產品的收益,如將分紅險、萬能險的“預期收益”宣傳為“保證收益”,隱瞞免責條款、理賠條件等關鍵信息,導致消費者投保后發現“與承諾不符”,產生被欺騙感。
另一方面,理賠體驗差,流程復雜且透明度低。
理賠時,保險公司常以“未如實告知”“不符合條款約定”等理由拒賠,但部分拒賠理由存在爭議(如對“疾病定義”的嚴苛解讀),消費者難以理解。理賠流程繁瑣,需要提交的材料多、審核周期長,部分公司甚至存在“拖賠”“惜賠”現象,加劇消費者對“保險公司是否愿意兌現承諾”的懷疑。
《節點財經》看來,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行業從“規模優先”轉向“質量優先”。 監管強化全流程管控,同時加強消費者教育,逐步構建“透明、可信、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環境。
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以往保險公司激進追求業績的行為將難以為繼。華夏人壽的案例或將給行業一個警示,只有注重內部治理和風險管控,才能在市場中長久立足。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