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0元購”和高額補貼成為了過去,外賣大戰不再只爭價格。
8月1日,美團、京東、淘寶和餓了么均發出“休戰”公告。三家各有說辭,但核心思想一致:停止“0元購”價格戰,把定價權歸還商家,提升服務質量,告別非理性競爭。
實際上,早在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就已經約談美團、京東、餓了么三大平臺,明確“進一步規范促銷行為,理性參與競爭”。直到今天價格戰終結,原因是多方面的。
對消費者來說,原本打著即時零售旗號的巨頭大戰變成了餐飲甚至奶茶大戰,讓不少人直呼“再喝就要糖尿病了”“那么多沒人領的奶茶快餐都浪費了”。
對平臺來說,雖然數據好看了——各大外賣平臺創下單日2.5億訂單的行業新高,從淘寶閃購單日8000萬單到美團即時零售日訂單突破1.5億單僅用了一周時間,但它們的補貼壓力也與日俱增。
而更重要的是,因為平臺對補貼沖量的追求,很多商家不得不被價格戰裹挾,在狂熱的補貼中被擠壓了生存空間。
現在,休戰意味著即時零售這個模式可以告別以餐飲單量論一切的階段,思考真正的高質量發展該怎么做。換句話說,真正圍繞即時零售展開的外賣大戰2.0,才剛剛開始。
商家經過混亂期,是時候開始重新思考運營模式和自身與平臺的關系,比如借助私域+第三方即配來爭取自主權,避免再陷入類似困境。而付出了重金的平臺,則需要關注到更廣闊的即時零售市場,讓整個服務生態更加健康。
終結的前因:價格戰負面影響明顯
這場外賣大戰,表面上看讓市場一片火熱,商家單量暴漲。然而繁榮的背后,卻是餐飲的普遍虧損與平臺自身的巨額投入。
一位中腰部連鎖快餐品牌創始人在接受媒體虎嗅訪談時表態:“現在的致命問題是增收不增利。”外賣大戰確實讓他們訂單量幾乎翻倍,但外賣占比超過40%,但整體利潤反而下降了12%以上。
另一位湖南餐飲商家的體驗更加直接:一杯原價15元的鮮奶拿鐵,在平臺補貼后消費者僅需支付6.8元。算上平臺補貼,商家這一單的實際收入只剩2.36元。
中小商家玩不轉,大品牌連鎖店同樣感覺不對勁。
西貝餐飲集團創始人賈國龍日前公開表示,外賣大戰已經破壞餐飲生態。南城香創始人汪國玉則直言,“錢多賺了,我們高興不起來”。
在外賣大戰階段,西貝外賣單量占比從原本的10%-20%猛增至40%,但外賣大戰帶來的都是低價單;南城香也表示單日總流水在漲,但堂食并沒有增長,部分門店甚至呈下降趨勢。
問題就在于,商家在價格戰中幾乎沒有選擇權。
多位餐飲業主反映,平臺通過算法和流量分配機制,“強制”商家參與各類補貼活動。有店主表示:“不開補貼,沒有流量,店鋪沉底;但參與活動又難以盈利,真正是進退兩難。”
有商家透露,在部分平臺補貼活動中,商家承擔了高達三分之二的補貼成本。更有商家被平臺“自動”開通了補貼活動,沒有拒絕的機會。
這種趨勢若持續下去,餐飲商家將越來越依賴平臺,失去運營自主權。同樣一份餐,堂食20元,外賣10元,消費者很容易就會養成通過外賣點餐的習慣。習慣一旦形成,將來不管形式怎么變,都會有消費者轉化為成為平臺的顧客,而不是商家的顧客。
甚至,平臺還不滿足于只賺這份錢,而是自己下場爭奪餐飲市場。
7月22日,某平臺投入10億元啟動的自營外賣項目,號稱未來目標將達到萬店。它們在擴張業務邊界的同時,還幫助新興商家針對性地搶奪成熟領域的客源。平臺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會導致商家的生存空間將不斷被擠壓。
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樣的競爭讓平臺自己也陷入了尷尬境地。
高盛預計,未來12個月阿里巴巴/京東的外賣業務將虧損410億元/260億元,美團的EBIT將下降250億元。平臺自身也在為這場價格戰付出巨大代價,以至于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罕見接受媒體采訪,對外表示這樣的外賣大戰打下來全是泡沫。
如何收場重點在給商家“賦權”
如今價格戰停了下來,要減輕商家依賴平臺的風險,關鍵點自然是打開平臺之外的經營空間。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研究表明,自建會員體系與私域渠道已成為餐飲企業轉型的核心戰略。這種手段,核心價值在于掌握客戶關系的主導權。
一方面,經營數據歸商家所有,可以用于產品改進和精準營銷,而不必擔心被平臺利用或出售給競爭對手;另一方面,還能形成自己可控的客戶觸達渠道,選擇中立的第三方即時配送服務,減少對外賣平臺的單一依賴。
例如,瑞幸咖啡通過精細化的會員管理和社群運營,在小程序下單、順豐同城等第三方配送的基礎上,避免捆綁平臺,成功培養了高頻次、高忠誠度的消費群體;麥當勞和肯德基利用自有APP與小程序構建完整的會員生態,通過積分兌換、專屬優惠等方式增強了用戶黏性。
當商家完全依賴平臺配送時,不僅要承擔高額的配送費用,還必須接受平臺設定的各種規則。而與第三方即配合作,則可以重新掌握配送的定價權和服務標準。
就像各平臺外賣爆單時,外賣員會選擇“多棲”獲取更多訂單一樣,商家同樣有經營多個平臺、在流量分散的時代掌握主動權的需求。而當商家需要同時在美團、餓了么、京東等多個平臺經營時,中立的第三方即配,恰恰可以提供統一的配送管理,降低運營復雜度。
一個典型案例是順豐同城,它已經連續七年為瑞幸咖啡提供全渠道配送服務,同時也與麥當勞、肯德基等大型連鎖品牌建立了深度合作。它的全渠道履約網絡,為商家提供從私域小程序到外賣平臺的全方位支持。
而且,和平臺強制商家接受配送規則和費用相比,第三方即配還會賦予商家更多定價自主權,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不同的配送方案。如果商家有特殊品類的專業需求,比如醫藥的合規運輸、鮮花的保鮮配送等,靈活的第三方即配也能提供更合適的方案。
當然,推崇私域和第三方配送并不意味著完全放棄平臺。成熟的商家應當采取“平臺+私域+自主配送”的多元化策略,取長補短,規避風險——平臺龐大的流量和精準的推薦算法,依然對獲客很有意義。不過私域的個性化服務和會員權益能夠增強用戶黏性,而第三方即配則確保服務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為商家贏得口碑和回頭客。
一切的本質仍然是產品和服務。當商家不再被動應對平臺規則,而是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產品質量、優化用戶體驗上時,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目光當長遠 即時零售的陣地遠不止餐飲
回顧這次外賣大戰,還有一個分歧點被媒體和大眾捕捉到了:巨頭們嘴上說要發展即時零售萬億藍海,怎么打來打去全是餐飲奶茶“0元購”?
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餐飲的消費頻率決定了它是即時零售的入口,只是平臺顯然“上頭了”。真正高價值的、具有較強的剛需屬性和復購率的商超、醫藥、美妝等非餐品類,反而陷入了沉默。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一方面,一日三餐作為營銷的高頻節點,更能觸動消費者神經;而另一方面,餐飲只需要價格就能打出效果,但與餐飲的激烈價格競爭不同,非餐場景更注重的是服務質量和專業能力,靠短時間補貼很難砸得出來。
外賣大戰中,僅僅是超量的餐飲訂單就已經讓部分地區的外賣配送短時間癱瘓。如果要順應即時零售市場擴大的趨勢,進入競爭新階段,市場就更需要第三方的參與和助力。
尤其是一旦距離過遠、重量偏大或物品價值較高,不管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都會更在意配送質量。這個時候,平臺伴隨餐飲等標準化需求產生的配送服務,會更難保證滿足非標的、多樣化的需求。而有專業解決方案和大量經驗的第三方即配,則成為了補上這些需求缺口的重要力量。
比如說,特殊藥品配送需要溫度和時效保障,生鮮要求完善的冷鏈系統,貴重物品則強調安全性和儀式感保障。這些差異化需求為專業配送服務商創造了競爭壁壘和利潤空間,也推動即時配送行業向更高質量、更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未來,平臺自配送這種自身成本高,又對商家有所捆綁的模式,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和第三方配送協同,才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因為在即時零售市場擴大的背景下,第三方即配的多維度優勢會越來越突出。
首先,全場景配送能力帶來顯著的規模效應。第三方即配可以服務于不同平臺、不同品類的商家,通過統一調度系統實現運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特別是在解決“配送潮汐”問題上,第三方即配的“高峰共享、低谷復用”策略能有效平衡不同時段的訂單波動,降低單位配送成本。
以順豐同城為例,其通過整合面向商家、消費者和末端配送的全場景業務,構建了覆蓋“全需求、全時段、全距離”的服務網絡,這樣既促進了各方降本增效,又更好地夯實了自身的盈利結構。
此外,主打“萬物到家”的即時零售越發展,與電商的融通程度就越深。此時,像順豐同城這種專業物流出身的平臺,還可以協同順豐集團提供“遠場近場一體”的一體化供應鏈方案,為商家提供從倉儲、分揀到“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一盤貨、一體化履約”全鏈路服務。這種協同優勢是平臺自營配送難以實現的。
商家有多樣化需求,消費者也有多樣化需求,這種情況恰如當年電商的發展。
電商之所以繁榮,正是因為以順豐、中通為代表的第三方快遞與電商平臺形成了良性互補關系,用不同的解決方案做基建,共同滿足了行業需求。
而按照商務部的統計,即時零售的增速遠高于網絡零售的增速,未來五年的市場規模有望翻倍增長到超過2萬億元。因此,即時零售甚至有可能達到、超越快遞的千億級別單量,趨勢不可逆轉。
新一輪爆發,必然需要更多方案和資源來承載。民生證券就認為,市場的復雜化、需求的多元化、行業的智能化,都更利好專業的服務提供者。中立第三方即配自然會被旺盛的需求“抬”上歷史舞臺。一個健康、多元的即時零售生態,將在這個演變過程中逐漸完善。
來源:松果財經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